茶叶为何形态各异?读懂这3大关键,你也是半个茶叶专家

喝茶这么久,你有没有过突然的疑惑 —— 为啥茶叶的形状能差这么多?

有的像拧细的小螺丝(比如碧螺春),有的是扁扁的一片(比如龙井),还有的干脆缩成小奶糖似的小球(比如铁观音)。难不成是茶农闲得慌,给茶叶 “做美容”?其实还真不是,这些造型背后全是实用的讲究,今天就掰开揉碎跟你唠唠。

先搞懂:茶叶为啥要 “做造型”?根本不是为了好看

最早人们给茶叶折腾形状,核心就一个目的 ——方便折腾。你想啊,新鲜茶叶晒干后,跟秋天的落叶似的,又轻又蓬松,装一麻袋没多少量,运的时候还特别容易碎。

所以第一步就得 “给茶叶瘦身”,最常用的办法就是 “揉捻”—— 把茶叶像拧麻绳似的攥紧、搓成条。这么一弄,茶叶体积直接缩小大半,装马车、运长途都省地方,还抗造不容易碎。

而且揉捻还有俩隐藏好处:一是用力挤压时,茶叶里的茶汁会渗出来一点,泡的时候味道更容易出来;二是紧实的茶叶在热水里舒展得慢,能泡好几泡,口感还一层一层的,不会一泡就没味。

就像咱们常喝的茶:碧螺春是揉完条再卷一卷,变成细细的小卷曲;龙井更直接,压成薄薄一片,看着清爽泡着也快;铁观音更狠,用 “包揉” 把大叶子搓成小球,泡的时候看着它慢慢舒展开,特有意思。

出口的茶为啥都 “碎碎的”?跟外国人喝茶习惯有关

如果你喝过出口的滇红、祁门红茶,会发现它们大多是碎碎的,不像国内的茶那样 “完整”。这不是偷工减料,是专门按外国人的习惯做的。

西方人喝茶,大多是加奶、加糖调着喝,不怎么看茶叶好不好看,就求俩字:出味快、味够浓。碎茶叶的表面积大,热水一冲味道马上就出来了,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而且碎茶分装也方便,装成茶包、装罐都省事,所以做出口茶时,会特意加一步 “揉切”,把茶叶切碎再筛成不同等级。

中国人喝茶才讲究 “颜值”!“理条” 让茶叶变 “小绿针”

等咱们自己喝的茶,就开始追求 “色香味形” 俱全了 —— 不光要好喝,还得好看。尤其是那些嫩得能掐出水的芽茶,比如黄山毛峰、竹叶青、湄潭翠芽,就得靠 “理条” 这步工序。

所谓理条,就是把茶叶捋得直直的,像小绿针似的,一根根整整齐齐。这样一来,装在杯子里看着就舒服,分装进罐也规整,泡的时候茶叶在水里立着,看着就有喝茶的仪式感。

现在大部分理条、揉捻都能用机器做了,但老手艺人们还保留着手工做形的功夫 —— 双手一点点捏、揉、捋,得掌握好力度,还得盯着茶叶的状态,差一点形状就不对。这种手艺看着简单,其实得练好几年才能上手。

最后补个冷知识:茶马古道上的茶,都是 “砖头” 做的

早年间走茶马古道,茶叶要从内地运到边疆,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散茶根本扛不住。

所以人们想了个绝招:把散茶用蒸汽蒸软,塞进布袋或模具里,压成饼、砖或者沱茶(就是咱们现在喝的饼茶、砖茶)。这么一压,茶叶又紧实又耐存,放半年都不坏,体积还小,马帮运着也轻松。现在喝这类茶,还得用茶针、茶刀一点点撬开,喝的就是那份老味道。

其实不管是搓成条、压成饼,还是理成针,茶叶的造型从来都不是 “花架子”,全是根据运输、冲泡、饮用习惯慢慢琢磨出来的。下次喝茶时,不妨多看看手里的茶叶 —— 它的形状里,可能就藏着几十年、几百年的喝茶智慧。

你平时最爱喝哪种形状的茶?是扁扁的龙井,还是圆圆的铁观音?评论区聊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