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书网:《泰顺县茶志》

编号:GDZPS5989

书名:《泰顺县茶志》

版别: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翁少平主编 《泰顺县茶志》编委会组编

书号:ISBN 9787511609342

定价:100.00

出版日期:201209

内容简介

泰顺产茶历史悠久,自唐便产茶,明清时期当地茶业已十分兴盛,茶叶不仅销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还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扶持茶农垦复荒芜茶园,使该县茶业恢复了生机和活力,1978年泰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1984年被列入“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说到泰顺“三杯香”茶史,得先提一下泰顺的炒青绿茶。它一直是上海口岸公司和浙江茶叶公司出口眉茶的拼配原料,被誉为“浙江绿茶的味精”。上世纪50年代初,原苏联茶叶专家贝可夫•卡尔恰瓦对泰顺炒青绿茶有“芽叶肥壮、白毫显露、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佳评。1985年以泰顺炒青绿茶为原料的天坛牌特级珍眉荣获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茶就是从中分离出来的高级绿茶,茶叶专家一致认可其“清汤绿叶,香高味醇,反复冲泡,三杯犹存余香”,故得名“三杯香”。

悠久的产茶史赋于了“三杯香”茶良好的发展基础。截至2012年底,该县茶园面积达7.19万亩,总产量2590吨,总产值2.29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990.8吨,产值18959.4万元。温州四分之一的茶叶出自泰顺,茶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法宝。

目录

序一

序二

概述/(1)

大事记/(8)

第一编 生产种植

地处浙江南部边陲的泰顺县,适宜茶树生长,是极宜生产绿茶的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特佳的茶叶品质。泰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茶叶盛销海内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泰顺茶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沿着科学的道路,扩大种植面积,改造茶园结构,改进栽培、采摘技术,大力繁育和引进茶树良种,全县茶叶生产获得很大发展。

第一章 自然环境/(65)

第一节 地貌特征/(65)

第二节 土壤/(66)

第三节 气候/(67)

第四节 气象灾害/(70)

第五节 茶区分布/(71)

第二章 产量与种植面积/(7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产量与面积/(7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量和面积/(74)

第三节 茶农/(75)

第三章 生产方式/(7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生产方式/(7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方式/(77)

第四章 栽培技术/(80)

第一节 茶树栽培技术演变/(80)

第二节 茶树繁殖和种植/(81)

第三节 茶树管理/(85)

第四节 茶树保护/(88)

第五节 茶树更新和茶园改造/(91)

第六节 间作套种/(95)

第七节 茶叶采摘/(96)

第五章 茶树品种/(98)

第一节 泰顺茶树品种/(98)

第二节 引进的茶树品种/(99)

第二编 茶叶加工

据历史茶书记载,神农氏发现茶的利用价值,华人在全世界领先用茶产茶。茶的生产,包括种植和制作两大程序,茶才成产品。在历史长河中,茶的制作经历了由简单粗陋到精工细作的进化。今代泰顺茶人把茶叶从全手工操作推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规范化,贡献斐然。

第一章 茶叶初制/(109)

第一节 红茶/(109)

第二节 绿茶/(111)

第三节 特种茶/(111)

第四节 乌龙茶/(113)

第二章 制茶设备/(115)

第一节 早期制茶器具/(115)

第二节 茶叶初制机械化/(116)

第三节 茶叶初制电气化/(117)

第四节 茶厂优化改造/(118)

第三章 技术及其培训/(122)

第一节 加工技术/(122)

第二节 “高温扬抖”杀青法/(124)

第三节 技术培训/(125)

第四章 茶叶包装/(128)

第五章 茶叶精制/(129)

第三编 名茶

所谓名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名之茶”,具体的讲是有独特的品质,色、香、味、形俱佳的茶叶。

山,有仙则灵;茶,有名则盈。

泰顺,早在清朝便生产名茶。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顺茶人不仅恢复了历史名茶,又创制开发了众多新名茶。进而又将名茶生产推向产业化。

2010 年,泰顺县获得“中国名茶之乡”殊荣。

第一章 传统名茶/(135)

第一节 泰顺黄汤/(135)

第二节 白毫银针/(136)

第三节 香菇寮白毫/(137)

第四节 三杯香/(138)

第二章 创新名茶/(140)

第一节 承天雪龙 /(140)

第二节 仙瑶隐雾/(141)

第三节 泰顺毛峰/(141)

第四节 泰顺龙井/(141)

第五节 碧螺春 /(142)

第三章 名茶开发/(143)

第一节 名茶产业化/(143)

第二节 “三杯香”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44)

第四编企业

泰顺县茶叶经营于明朝已相当鼎盛,可推测当时茶商不少,但鲜见具体史料,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泰顺茶叶企业资料,仅搜集到: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 有茶厂7家,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2家;民国二十八年,茶商林景恒于泗溪创设“林永盛”茶店,资本总额2000元,年收茶300担。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9年开始,先后创办3家国有(当时称地方国营)茶场;1984年茶叶流通渠道放开以后,先后组建泰顺县茶叶公司和泰顺县茶工商联营公司。随着改革的深化,股份制、合作制和个体的茶叶企业兴盛。2010年初,全县有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共86家。

第一章 国有企业/(147)

第二章 民营企业/(152)

第五编 茶政管理

茶政,即茶的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茶叶产业是中国一项重要经济产业,因而从唐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茶政管理。本志“茶政管理”编主要记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泰顺茶经济施行的系列管理及其对泰顺茶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章 管理机构/(16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63)

第二节 茶业管理机构领导更迭/(165)

第三节 茶业社团组织——泰顺县茶业协会/(168)

第二章 发展规划/(171)

第一节 建设五万担茶基地县的发展设想/(171)

第二节 眉茶出口基地县建设规划/(172)

第三节 “十五”计划和10年规划/(173)

第四节 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175)

第三章 生产管理/(181)

第一节 积极恢复茶叶生产/(181)

第二节 茶叶生产“大跃进”/(181)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大搞茶叶基地建设/(183)

第四节 建设茶叶生产基地县和眉茶出口基地县/(183)

第五节 健全和完善茶叶生产责任制/(186)

第六节 茶树良种化/(187)

第七节 产品质量与安全/(188)

第八节 商标品牌基地建设/(194)

附 录:《泰顺“三杯香”茶——再次崛起的品牌神话》/(197)

第九节 产业升级工程和标准茶园建设/(201)

第十节 龙头企业培育/(202)

第四章 市场管理/(204)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茶叶收购/(204)

第二节 调整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208)

第三节 全面市场化/(210)

第四节 “三杯香”商标和“三杯香”证明商标使用管理/(213)

附表一:全县茶叶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简况/(214)

附表二:泰顺县茶业注册商标名录/(216)第五章 税收管理/(218)

第一节 农林特产农业税/(218)

第二节 工商税/(220)

第三节 茶叶改进费/(222)

第六章 人大监督与政协建言/(223)

第一节 人大建章监督 /(223)

附录一:泰顺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对县政府关于充分发挥“中国茶叶之乡”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报告的审议意见/(224)

附录二:泰顺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县人民政府《泰顺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决定/(225)

第二节 政协建言献策/(226)

附 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泰顺县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泰顺县茶叶发展的建议案》/(227)

第七章 省市特别关爱/(230)

第六编 科技 宣教

“中国茶叶之乡”——泰顺县,是茶叶生产基地、出口眉茶基地,也是茶科学研究、茶技术推广的基地。泰顺茶人为研究茶科学、应用茶技术、培养茶人才、传播茶信息所做的工作,世人瞩目。

第一章 科技/(235)

第一节 科研机构/(235)

第二节 科研活动/(237)

第三节 泰顺茶“独佳”内质探秘/(239)

第四节 科技应用推广/(242)

第五节 论著/(244)

第六节 科技人才/(247)

第二章 教育/(250)

第一节办学(班)/(250)

第二节 短期培训/(251)

第三章 宣传/(253)

第一节 举办茶事活动/(253)

附录一:《茶叶“王国”观品茶》/(256)

附录二:《从来佳茗似佳人》/(257)

第二节 积极参与茶赛/(261)

第三节 向首都荐茶/(267)

第四节 举办新闻发布会/(267)

第五节 亮相上海世博会/(268)

第六节 申报“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268)

第七节 媒体报道/(268)

第八节 办广播专题与期刊/(269)

第九节 广告/(269)

第十节 其他/(270)

第七编 茶文化

泰顺人生产茶叶、利用茶叶的历史悠久。泰顺又是汉、畲两个民族为主共同聚居的地方。泰顺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仅茶叶品质优异,加工技术精湛,而且滋润孕育了具有江南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丰富璀璨的茶文化。

第一章 茶文化著作/(273)

第二章 茶文化艺术/(275)

第一节 歌曲/(275)

第二节 诗歌对联/(279)

第三节 民谣/(281)

第四节 传说/(288)

第五节 散文/(290)

第六节 书画 徽章/(303)

第七节戏剧舞蹈/(305)

附录:敬老茶会文艺表演的报道:《香茶歌舞醉春风》/(307)

第八节 茶艺茶俗/(308)

第三章 泰顺县茶文化城/(317)

编后记/(318)

翁少平,泰顺县知名人士,他主导整合千年种茶历史与生态茶园建设成果,通过茶文化节、农博会等平台传播“三杯香”品牌文化,为品牌文化内涵提供文献支撑。

大量批发或经销商面议

茶书网中国区北京工作站: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

详见:茶书网(www.culturetea.com)说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