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制作秘技:从鲜叶到成茶的七步黄金法则

武夷岩茶制作秘技:从鲜叶到成茶的七步黄金法则

武夷岩茶从鲜叶到成茶需历经七步核心工艺,每一步均蕴含着传统制茶技艺的精髓,具体如下:

第一步:采摘——择时选叶,奠定品质基础

• 时间选择:春茶于谷雨后立夏前(4月底至5月中旬)采摘,避开雨天与露水时段,确保鲜叶干燥无破损。

• 标准把控:以新梢芽叶“中、小开面三叶”为最佳,即驻芽形成期采摘第三叶,避免过嫩(香气低、苦涩)或过老(滋味淡薄)。

• 品种隔离:不同品种、山场(正岩/半岩/洲茶)及干湿程度的茶青需分开采摘,防止混杂影响品质。

第二步:萎凋——失水软化,激发香气前奏

• 目的:蒸发鲜叶水分10%-15%,软化叶片,为做青“走水”创造条件。

• 方式:

• 日光萎凋(晒青):晴天时将茶青均匀摊于水筛,每筛约500克,置于竹制萎凋棚上,避免内部发热红变。

• 加温萎凋:阴雨天采用室内加温,促进水分蒸发。

• 关键点:

• 气温超34℃需停止晒青。

• 依气温、湿度调整时间,日光强则时间短,反之延长。

• 适度标准:第1-2叶下垂,叶片失去光泽、变柔软。

第三步:做青——摇静交替,塑造岩骨花香

• 核心工艺:通过多次摇青与静置,使叶片边缘破损,经发酵氧化形成“绿底红镶边”,并散发花果香。

• 操作要点:

• 摇青:机械或手工摇动茶青,使叶片碰撞摩擦,边缘逐渐破损。

• 静置:摇青后静置发酵,促进内含物氧化转化。

• 次数与时间: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 成熟标准:摇出青臭味,散发自然花果香,茶青由柔软变坚挺,光泽重现。

第四步:杀青(炒青)——高温定型,锁住品质精华

• 目的:终止发酵,固定萎凋与做青形成的品质,纯化香气。

• 操作要点:

• 温度控制:进青前筒温升至230℃以上,手背伸入1/3处感觉烫手即可。

• 投叶量:110型机80-100斤/次,90型机50-60斤/次。

• 时间:7-10分钟,至叶态干软、边缘起白泡、手揉粘手、青气去尽呈清香味。

• 出青:快速出尽,避免尾量过火变焦

第五步:揉捻——塑形提香,凝练茶汤浓度

• 目的:形成条索状外形,促进果胶渗出,提高茶汤浓度。

• 操作要点:

• 双炒双揉:复炒弥补炒青不足,复揉使条索紧结美观。

• 手法:复揉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后进行初焙。

• 成果:形成“蜻蜓头”“蛤蟆皮”“三节色”的独特外形。

第六步:初焙(走水焙)——高温快烘,去除杂味

• 目的:使揉捻后的茶叶失去部分水分,达到半干燥状态,进一步挥发青气。

• 操作要点:

• 温度控制:高温密闭焙间,用培笼进行,温度以手背测定为宜。

• 成果:初焙结束即为毛茶,含水率降至10%以下。

第七步:精制焙火——文火慢炖,成就岩韵灵魂

• 目的:去除多余水分与苦涩杂味,转化高温芳香物质,提升醇厚度与耐泡度。

• 操作要点:

• 簸扇、凉索、拣剐:初焙后簸扇去片末,摊凉5-6小时增进后熟作用。

• 复焙(中足火):将拣剔后的茶叶焙至所需程度,防止霉变,减少苦涩味。

• 炖火(文火慢焙):足干基础上文火慢焙,促进内含物热物理化学变化,形成“岩骨花香”与“醇厚甘滑”的品质特征。

• 补火:潮湿天气拼配打堆时,若含水率超8%需补火,控制在6.5%以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