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待客,中国人的传统礼仪,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

中国老百姓流传着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发现茶叶的神奇作用的是中国文化的先驱:炎帝神农氏。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喝茶视为一种与我国古代文明国家共同发展的一种文化,对中国的繁荣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影响。而且中国的茶与儒家、释家、道教等传统的茶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茶叶作为一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当代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大众的文化之中。而且茶文化能让我们感受到自信和自尊,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茶文化是由学者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其进行界定的。一些人把文化看作是精神上的东西。认为茶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结合体,茶文化是人类对茶文化的一种认识。第二种观点认为,茶文化是人们在茶叶生产、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茶叶作为媒介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情感。

中国的茶文化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儒释、道家,都把喝茶视为一种自然的活动,长久地喝茶,不但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而且能在这纷乱的社会里,找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方法。儒学中的“茶道”是实现“仁”、“礼”、“修身”的统一。敬茶是一种礼仪,既是对他人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谦虚。茶礼仁礼,是以茶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是孔子“仁”、“礼”的核心内容。向长辈敬茶,是一种很普通的礼节,但却有着更深的含义。饮茶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它能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从而防止野蛮文明的产生,继而保护神圣的领地。

茶与僧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僧人充分发挥茶叶的自然功效,在人们喝茶的习惯之后,就形成了“禅茶一味”的茶道。换句话说,茶与僧人之间的缘分,从喝茶的解渴,到喝茶从僧人的家风变成寺院的仪式,到茶道的物质层面,再到茶道的传统、佛礼和茶道的结合,最后到茶道的修行。这三个时期是:从简单地喝茶到佛教的茶艺,到后来的禅茶。茶道达到了饮至托物悦志一种宗教的境界,它的文化色彩就这样产生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也是“礼仪之邦”的一种民族性格。“礼”源于古代思想,“夫礼之始,始诸饮食”,这就表明了“礼”也存在于男性和女性的饮食文化之中。在茶文化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承担起精神承载的责任之后,以茶作为聘礼,以茶敬父母,逐渐成为男女结婚不可错过的一个环节。

茶树的种子很多,所以古人用它来表示爱情的完美,结婚之后会有多子多福的意思,而且还认为,茶叶只能播种,移植就会死亡。正所谓“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深刻地体现了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并且,儒学还有保存天道,泯灭人性欲望,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忠贞不渝,丈夫至高无上的思想。

唐朝文成公主进入西藏和松赞干布和亲时,带走了陶器、纸、酒和“邕湖含膏”,其中“邕湖含膏”是唐代著名的一种茶叶。文成公主入藏的记录可以看出茶礼在婚事中的地位了。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宋代开始使用茶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在宋代婚礼时,男方要把茶递给女方,叫做“敲门”,而红娘则被称为“提茶瓶人”。作为回报,女方家在结婚之前,要到男方家里账房、铺房去,并赠送“茶酒利市”。《红楼梦》里,曹雪芹在描写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时候,还加上了一句:“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以上的描写都说明了茶礼与婚姻之间的联系。直到今天,茶礼仍在男女婚姻习俗中延续。

由于我国多个民族的特点,茶礼在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原汉族结婚,男方要给女方纳彩礼,结婚的时候要给父母敬茶,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江南人更是有“三茶礼”,这是指男女订婚后的三大礼仪。分别是“下茶礼”、“定茶礼”、“合茶礼”。湖南和江西一带还有“饮茶礼”的风俗,女子若是喜欢男子,就把茶敬给情人,男方同意后,再把“茶钱”放在杯子里回示爱意。云南拉祜族的男子到女方家里提亲,都要带一袋茶叶和两个茶罐作为礼品。可见,茶叶在全国范围内的诸多婚俗、茶礼中都充分体现了其社会作用。

茶礼在我国也属于一种传统的祭祀礼仪。古代的祭祀有三种:祭祀天神、祭祀地神、祭祀祖先。在祭祀中,人们都以茶水为祭品。《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掌茶,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这表明,茶叶作为祭品早在周朝就已存在。由此可以看出,茶水用于祭祀起源于周代,而作为祭礼的茶俗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许多制茶场所都在使用这种祭祀习俗,比如湖南中部的茶镇,安徽中部地区死者逝去手中需握着茶叶包入葬。云南布朗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壮族分支,都有无茶不丧的祭祀活动。

敬茶也可以化解人们的矛盾。“吃茶评理”这个传统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流传,由长辈来解决邻里纠纷、家族纷争,大家一起举杯品茗,自然就能化解。至今,中国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仍然有“吃讲茶”的习俗,同时也有一些传统习俗。双方当事人进了茶楼,向客人们敬了一杯茶,然后双方说明了事情的起因和态度,让客人们判断谁对谁错。最后,坐在马头桌后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官宣布了这件事的是非曲直,一方赔礼道歉并支付全部的茶钱。通过茶道来解决人们的矛盾、善恶、是非,从而实现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总之,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平民,“仁”的观念从古代就一直存在于茶中,深受民众的拥护。

茶文化还与道家儒家思想有紧密联系。庄子学说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提倡人们对事物都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由此引申出人与自然合一,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逍遥人生。老庄的思想表达了对自然的尊敬,对微妙、质朴、清淡、高雅的精神追求。老子提倡的是“朴素”,庄子则主张“法天贵真”,茶道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宁静、高雅的茶文化。生长在大自然中,清新淡雅的茶叶,浪漫而又自然,它的质朴,是世间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

茶之所以受隐士们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茶的天然品质,更多的是因为水与茶的关系。茶香在水中弥漫开来。古人想要品尝好茶,就得找世界上最好的泉水。陆羽相信,山川、河流、井水都是最好的泡茶原料。茶水与自然融为一体,青山幽谷,溪水从峡谷中流淌而出,两者都不食人间烟火。在道教中,水是柔韧的,是可以容纳百川的。“水”是道教“贵柔”的具体体现。道教的逍遥、隐逸、崇尚自然、规避乱世的情感,充分反映了中国“柔和”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特质在茶艺中的表现,正是茶道追求的一种人在喝茶时,与自然相融的状态,从而领悟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茶叶,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份天赐,让人能够更和谐地品味生命。不管是坐在松林下,还是在繁华的城市里,都渴望着一种浪漫的美感,一种净化尘世的意志。

纵观中外茶文化的碰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派遣使节、出国留学、互相赠送礼品等等,还有宗教、商业、战争、劫掠等等,都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国外的盛行,也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并不限于物质的交流,而是一种很广的文化、贸易等交流方式。

中国的茶叶主要通过陆路和水路向其他国家传播。大唐之后,中国的茶叶产地集中在长安,与古代的丝绸之路重合,新疆是茶叶的中转站,从天山南北路穿过蒙古高原,再到俄罗斯。明末清初,江西,浙江,福建茶区,经宁波港,泉州港,广州港将茶叶运往欧洲,南洋,马来,印度,地中海,欧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它是一颗参天大树,它的表现形式从道德、精神、生活、习俗、礼仪、儒释道到茶书、茶艺、茶舞、医疗保险、餐饮、旅游等。从大量的茶文化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茶叶与茶文化是由行为、心理等一系列的心理现象而形成的。从茶文化的内涵出发,有学者归纳出茶文化的特征:社会性、民族性、普遍性。它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下,对社会的道德规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并能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它充分体现物质与精神,高雅与庸俗的交融,简单实用与休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茶与中国文化》

《中国茶文化学》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