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僮约》,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茶叶的文献。写这一文献的人名叫王褒,字子渊。《僮约》在茶史中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大的。
从文体上看,《僮约》是一份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契约,实际则是一篇以契约为体例的游戏文学作品。此文撰于公元前59年,汉宣帝三年正月十五日,有关茶事的内容摘要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茶尽具,铺已盖藏……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磋。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词语。专家考证,这个“茶”即今天人们能饮之的“茶”。王褒“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历史让他成为一名不可或缺的茶之见证者,更成为中外历史上第一位茶文献的撰著者。
僮约的内容,记载的是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到今四川澎州一带时,住在一个名叫杨惠的寡妇家中。杨惠家中有一个长着大胡子的奴仆,名叫便了。王褒在寡妇家中住着,有吃有喝,还让那个便了去打酒给他品饮,这就惹出事来了。这个大胡子奴仆,拎了个大杖就上了山,到那死去主人的坟前好一顿哭诉。这下子将王褒和寡妇惹怒了,杨惠便将便了卖给了王褒,王褒则写下了《僮约》,规定奴仆应该干的种种活儿,把那便了吓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再也不敢忤逆主人了。
六百多字的《僮约》首创了三个历史话题的先河:一是契约话题,二是茶文献话题,三是俗文学话题。在茶史上的价值,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首先,它是茶学史上最早提及茗饮风尚的文献。文中的“烹茶”即为煮茶,说明了茶的煮制方式已开始形成,它和后来三国时的“芼茶”形态似乎并不相同。“芼茶”即茶粥,三国时期源于荆巴之间,将茶末置于容器中,以汤浇覆,再用葱姜杂和为芼羹。我们从文中还知晓,茶已成为当时社会待人接物的重要物品,进入了精神生活的领域,由此可估量茶在当时社会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它是茶学史上最早提及茶市场的文献。“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回茶叶。王褒住在四川资中,离他要仆人买茶的四川武阳往返百余里。如此不辞辛劳操舟贸易,非得到指定的地点,说明这个卖茶点,不是茶叶买卖的集散地,就是茶的原产地。
当他说到“武阳买茶”时,我们便想到《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后来的茶史研究者由这一记载方知晓当时的武阳地区就是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并由此确立了巴蜀一带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地位。
我们根据《僮约》分析,得出西汉饮茶习俗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形成。拥有奴仆的寡妇杨惠属于中产阶层,让奴仆去从事茶事,则说明饮茶至少已开始在当时的中产阶层流行。
最后,从文中推测,汉朝很有可能已经有了专门的饮茶器具。“烹茶尽具”,可解释为烹茶的器具必需完备,也有解释为烹茶的器具必须洗涤干净。无论何种诠释,都可推测,至少从西汉开始,饮茶已经开始有了固定的器具了。客来敬茶的习俗,亦已经从此时开始出现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