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筒老茶=深圳一套房?1380万港元落槌那刻,我手机里的茶友群直接炸成烟花。

有人晒图:50年代红印圆茶,7片竹壳包,拍卖行灯一打,像给普通人判了“你买不起”的死刑。

我盯着屏幕,脑子里却闪过家里那饼2019年的7542——瞬间觉得它寒酸得像泡面里的脱水葱花。
别急着羡慕,钱不是大风刮来。
去年香港仕宏春拍,那筒红印原藏香港老仓,干仓50年,没虫没霉,条索金芽毕露,光拆封就得上报海关。
同场还有1920年福元昌蓝标,单片368万,买家是北京做光伏的大佬,举牌那一下,手比年轻人打游戏还稳。
你以为他傻?
人算盘精得很:老茶年涨幅15%-20%,比他家股票温柔多了。
可转头看茶山,完全是另一幅画面。
我3月去勐海,茶农老俸跟我吐槽:今年春茶鲜叶开秤价每公斤涨8块,可肥料涨30块,区块链溯源标签一张两毛钱,一吨茶多掏两千。

新国标GB/T41576-2022写得明明白白:鲜叶、杀青、压饼、仓储,每一步得扫码上传,少一步,电商平台直接下架。
老俸摇头:以前茶做出来就能卖,现在茶还没冒芽,手机先被数据占满。
更魔幻的是防伪。
大益把NFC芯片压进棉纸,手机“滴”一下,区块高度、节点哈希全蹦出来。
我试过一次,扫完显示“7542-2301-00001”,感觉像在验爱马仕包,可转头想想:芯片成本最后谁埋单?
还不是终端消费者。
中茶更绝,一饼一码,扫码还能看采摘大叔的自拍,我放大一看,大叔指甲缝里全是茶渍,真实得有点恶心。
群里有人杠:既然溯源这么牛,老茶假茶该绝迹了吧?

我甩出一张图:去年广州芳村,某直播间卖“90年代紫天砖”,售价999,扫码跳转的H5做得比苹果官网还炫,结果后台IP显示服务器在柬埔寨。
技术斗不过人性,老茶越贵,造假越卷,区块链只能证“这饼茶”,可证不了“这是那饼茶”。
最扎心的是价格传导。
老茶飞上天,新茶跟着水涨船高。2003年简体云7542,去年才6000一提,今年过完年直接破万;连带着2022年的金色韵象,期货价都飙到4000多。
普通喝茶人只能降级:以前口粮喝7572,现在改喝某某品牌“平价替代”,味道像刷锅水,还得安慰自己“先解瘾再说”。
我算了笔账:按15%年涨幅,那筒1380万的红印,十年后大概5000万。
听起来爽文,可别忘了,普洱茶最长也就喝70年,真到那天,茶味早走了,只剩金融符号。
大佬们玩的是“最后一棒别砸我”,你我普通人,凑啥热闹?

所以,别被拍卖锤声唬住。
茶,说到底就是片树叶。
今天它值一套房,明天可能不及矿泉水。
真喜欢,买一饼新茶,自己存,自己喝,十年后哪怕只值原价,你还赚了十年口粮和安心。
至于那些千万神话,当八卦听就行——故事讲完,泡自己的茶,该搬砖搬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