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胃病折磨3年,靠3个“笨办法”养好了胃,药都没咋吃!

►本文2074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这胃,是真不争气。”

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李阿姨已经连续三年,早上不敢喝凉水,中午不敢吃辣,晚上更不敢饿着。一旦犯病,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烧心、胀气、反酸、隐痛轮番上阵,整宿睡不好。

她也不是没看过医生,胃镜做了两次,确诊是慢性胃炎,医生开的药吃了一阵,但只要一停药,胃病就“卷土重来”。

直到后来,李阿姨靠着三个“笨办法”,慢慢把胃养好了。她说:“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次真不是靠药,而是靠‘熬’。”

但我们要强调:“不靠药”并不等于“拒绝治疗”,更不是“自愈神话”。李阿姨的做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她抓住了胃病的根本——生活方式调整。

一、胃病不是吃坏的,是“作”出来的

很多人觉得胃病是吃辣了、吃冰了、吃撑了,其实这些只是“导火索”。

真把胃搞坏的,是长期的作息紊乱、饮食失控、情绪起伏。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80%以上,其中不少患者并非感染幽门螺杆菌,而是功能性胃病,说白了,就是胃没器质性损伤,但就是不舒服。

而这类胃病,药物的作用有限,生活方式才是核心疗法。

二、什么是李阿姨的“3个笨办法”?

李阿姨说,她的方法其实不复杂,但贵在坚持。她照着做了半年,胃就不那么“作”了。一年后,连医生都说她的胃“稳了”。

这三个方法,说出来你可能觉得“太简单”,但它们背后的科学依据,非常扎实。

1. 一天吃五顿,顿顿七分饱

“以前我一日三餐,吃得快、吃得多,忙起来还经常不吃早餐。”

李阿姨改掉这个习惯后,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把三顿饭拆成了五顿:

· 早餐:7点

· 加餐:10点

· 午餐:12点

· 下午茶:15点

· 晚餐:18点

每顿只吃七分饱,不吃撑、不胡吃海塞,更不喝冷饮。

这种做法医学上叫做“分餐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患者尤其适用。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发布的共识意见:分餐制可以减轻胃部负担,促进胃排空,缓解腹胀、反酸等症状。

2. 每天坚持“饭后走一走”

“我原来吃完饭就坐着看电视,后来改成饭后走20分钟。”

李阿姨的这个习惯,听着像“老年人保健操”,但其实非常科学。

饭后适度活动有助于:

· 加快胃排空,减少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

· 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消化

· 稳定情绪,缓解压力

广东省人民医院营养科研究表明:饭后散步20分钟,能显著改善胃动过缓、腹胀、早饱感等症状。

注意:不是“暴走”,更不是“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而是轻缓散步,避开剧烈运动。

3. 不吃药,但天天“泡水”

“医生说我可以暂时不用药调理,但一定要注意保养。”

李阿姨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喝一杯温水,之后会在每天两餐之间,喝点小米汤或姜枣水。

不是“偏方”,而是科学的“胃黏膜保护法”。

· 小米汤富含黏多糖,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滋养胃黏膜

· 姜枣水能温中散寒,适合胃寒型胃病患者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在一项临床观察中发现,规律饮用温热流质,可有效减少胃酸反流和胃痛发作频率。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喝姜枣水,体质偏热、有口干舌燥的人要慎用。

三、为什么很多人胃病总是反复?

原因很简单:只靠吃药,不改生活习惯。

胃黏膜的修复周期大约是3到7天,但如果每天都在“破坏”它,就永远修不好。

比如以下这些“伤胃行为”,你中招了吗?

· 饭点不固定:今天早上9点吃,明天早上11点吃

· 情绪起伏大:焦虑、抑郁、易怒,胃最怕这些

· 爱吃生冷辛辣:冰奶茶、火锅、生腌轮番上

· 熬夜刷手机:12点以后睡觉,胃会罢工

北京协和医院指出:情绪管理和规律作息是胃病康复的“非药物核心”,忽视这一点,药再好也白搭。

四、我们不反对吃药,但别忽视“养”

“我不是不吃药,”李阿姨说,“而是我知道,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改变我生活的‘烂习惯’。”

确实,对于急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规范治疗是必须的。但在药物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护胃的生活系统”。

这套系统包括:

· 规律作息:每天同一时间睡觉起床,别熬夜

· 情绪稳定:学会放松,别让胃替你“消化情绪”

· 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不空腹喝咖啡

· 适度运动:饭后散步,拉伸放松

· 远离刺激物:少烟酒,少辛辣,少冰冷

五、写在最后:胃病,不怕你重,就怕你拖

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胃胀、烧心、小疼,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到了后来,胃炎成了胃溃疡,甚至发展成胃癌前病变。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0万人,而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早期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控制住的。

所以,别再“忍一忍就过去”,也别等“疼得受不了才去医院”。

每一个被忽视的“小胃病”,都有可能,发展成“大问题”。

权威来源:

1. 《中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意见(2022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 广东省人民医院营养科,《饭后慢走对胃动力影响研究》

4.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教育科,《功能性胃病管理建议》

5. 《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第43卷第4期,《分餐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