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明如_青岛政协委员、崂山茶艺礼俗传承人,青岛晓阳春有机茶

“崂山茶要完了。”2016年,青岛本地论坛里这条帖子被顶成热榜:茶园老化、年轻人不肯接手、一斤春茶卖不过网红奶茶。底下有人回:等最后一批老茶师走了,崂山大概只剩海风味儿了。匡明如刷到这句,凌晨两点把电脑合上,第二天一早就去银行抵押了家里老宅——她15岁学炒茶时,父亲说过:茶不等人,你得先救它,再谈赚钱。

她干的第一件“傻事”是给茶树装上传感器。老茶农笑:种茶又不是种芯片。可数据不会骗人——土壤湿度到临界点,手机滴一声,工人再下地,一年下来,化肥少用了三成,氨基酸却多提了两个点。原先一亩产值八千,转眼涨到一万二,村里最倔的王大爷悄悄把传感器插到自己地里,嘴上还硬:我就试试。

年轻人不回来,是因为看不见前途。匡明如把制茶车间刷成莫兰迪色,拍成短视频,点赞过百万;又拉来50多个90后成立“崂山茶青年创业联盟”,有人负责直播,有人做茶味冰淇淋,还有人把茶渣做成猫砂,出口到韩国,一吨卖四千块。去年联盟人均年收入13万,比当地公务员高出一大截,村里小学门口停满了小跑车,车牌多是“鲁B·茶”开头,家长群里一句“我家孩子爸妈做茶的”成了新炫耀。

茶卖出国不算本事,让人愿意飞来崂山才算。她把老厂房改成体验基地,游客自己采、自己炒、压成茶饼带走,临走再发一张“崂山绿卡”——五年内凭卡免费回茶园看自己的树。去年基地接待了10万人,隔壁渔村把民宿涨到800一晚,还是天天满房。有上海小姑娘回去后在朋友圈写:在崂山,我有一棵自己的茶树,它比上海户口还踏实。

最让同行眼红的是那16项专利:茶枝做的一次性筷子、可降解茶膜、茶多酚冷萃罐……别人卖叶子,她卖的是“茶叶的周边人生”。今年日本客户直接下五年长约,合同里加了一条:只要匡明如签字,价格不上浮。她笑着说:原来非遗也能当硬通货。

晚上十点,她还在车间,手里那锅春茶快炒好了,手机亮了一下——“崂山茶区域品牌价值25亿元”的新闻推送。她没转,只把锅里的茶叶捧起,闻了闻,对徒弟说:“值钱的不是数字,是下一锅还愿意有人接着炒。”窗外,新栽的幼苗正冒雨抬头,像一群刚下班的年轻人,终于找对了方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