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南,晨雾还未散尽,茶山已响起此起彼伏的采茶声。这是春茶季的序幕,也是茶农们一年中最忙碌的开端。

清晨五点的茶山
天刚蒙蒙亮,58岁的茶农王阿婆已背着竹篓爬上茶山。她家的茶园位于半山腰,这里土壤肥沃、云雾缭绕,最宜早茶生长。王阿婆的手指在茶树间翻飞,遵循着"一芽一叶"的采茶古训,只取最嫩的芽尖,这样的鲜叶才能保证成茶的鲜爽度。她告诉我:"采茶要赶在露水干前,这时候的茶青最水灵,晒久了叶子会蔫,味道就差了。"

鲜叶的第一次蜕变
刚采下的茶青需立即摊晾。在村头的老茶厂,竹匾里的鲜叶正均匀铺开,厚度不超过两指。老师傅说这叫"走水",让茶叶自然蒸发部分水分,为后续工序做准备。这一步看似简单,却要严格把控时间与温度——湿度过大会发酵,过干则影响口感。

杀青:决定成败的瞬间
午后,杀青师傅老陈开始烧起铁锅。280℃的高温下,鲜叶入锅瞬间发出"滋滋"响声。老陈的手在锅中翻飞,时而抖散、时而压揉,全凭经验判断火候。他说:"杀青要'老嫩一致,叶色一致',炒过了有焦味,炒不足则青气重。"这道工序直接影响茶叶的香气与色泽,是传统制茶工艺的核心。

揉捻与烘干的艺术
杀青后的茶叶被送入揉捻机。轻压慢揉间,茶叶逐渐卷曲成条,细胞壁破裂释放出茶汁。最后一步是烘干,需分三次进行:初烘去水、复烘提香、足干定型。老师傅会用手感知温度70℃的初烘、60℃的复烘、50℃的足干,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分差错。

当暮色降临时,最后一批茶叶完成烘干。王阿婆捧着新茶嗅了嗅,眼中闪着光:"这茶喝着苦,回甘却甜,就像我们种茶人的日子。"

从清晨采茶到深夜烘干,从茶山到茶杯,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阳光雨露与茶人的匠心。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千年茶文化的传承。如今,这些带着春天气息的茶叶,正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品味到这杯凝聚了时光与汗水的春日珍馐。

此刻,茶山又恢复了宁静,而新的故事,已在茶树新抽的嫩芽中悄然孕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