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特约记者杨晓明 通讯员李宛容 钟荣
近日,记者走进南康区浮石乡焦溪村智慧生态茶园,探寻科技赋能下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向“新”提“质”
浮石乡因山而兴、因茶而名,焦溪村生态茶场现有茶园面积400多亩,年产茶叶5000多公斤,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记者行走在高山茶园旁的步道上,焦溪村智慧生态茶园负责人介绍着茶园“智”在何处:“那些是自动喷灌设备,它们不光起到灌溉作用,还可以完成施肥。”数字化平台涵盖自动采集茶园多源环境数据、虫情、苗情、灾情监测并自动识别配比、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功能,并对茶树实时视频监控,利用平台功能提供的数据基础进行作物长势监测,便于及时调整以保障作物品质。
科技给焦溪茶带来了产供销链路的大改变,不仅统一流转管理更加高效,减少了村中劳动力的消耗,也为产品品质增加了多道安全屏障。
产业同“旅”共融
农村的产业发展有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合力,才能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砥砺前行。只有走农村产业合作发展道路,农业才能蓬勃发展。
以茶为媒,茶旅融合。近年来,浮石乡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集休闲旅游、研学团建、党校培训、农产品抖音直播、民宿相融合的茶旅综合体,把焦溪村生态智慧茶场建设与古驿道保护、美丽乡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家乐餐饮、亲子乐园、户外运动结合起来,做好以“旅游 ”为主题的绿色田园文章。
与此同时,焦溪村生态智慧茶场生产的“蕉溪剑绿”成为赣南的名茶之一,畅销全国。绿茶产业带动全村120人就业,其中包括20户脱贫户,脱贫户家庭仅茶产业劳务收入就超过1万元。
绿色久久为功
“蕉溪村”涵义丰富,9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曾经过浮石,在此地拜访好友并写下了《舟次浮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里的焦坑就是现在的蕉溪村,说明蕉溪村有近千年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至今仍然被世人津津乐道。
“为把焦溪茶的美名传承下去,我们在电商销售和手工制茶技艺人才培育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谈起茶产业未来的市场前景,浮石乡党委书记朱芳介绍说,为提升茶产业科技含量,扶持壮大龙头茶企,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浮石乡从专家引进、荣誉表彰、工作室打造、职业技能认定、专家团队组建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助力“一片叶子”产业做大做强。如今,生态绿色茶山已成了浮石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