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初制流程

在武夷山这片灵秀的碧水丹山之中,孕育着茶中瑰宝 —— 武夷岩茶(大红袍)。其传统制作工艺初制流程,犹如一部承载岁月的史诗,每一道工序都诉说着千年的传奇与茶人的匠心坚守。

追溯往昔,武夷岩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古时有一秀才赴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突染重病,幸得当地寺庙僧人的一碗茶汤救治,方得痊愈。后来秀才高中状元,感恩之下,将一袭红袍披于茶树之上,大红袍之名由此传开,也为这茶叶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尊贵的色彩。

位于武夷山岩茶核心产区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

采摘

作为这场制茶传奇的开篇序曲,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茶农们似能与茶树心灵相通,只在那叶片成熟的绝佳时刻,轻轻采撷下芽叶完整、饱含生机的鲜叶,似是采撷下了武夷山的灵气与馈赠。

采摘标准:新梢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以中开面为最适宜,采摘2-4叶嫩梢及采摘层上的对夹叶。

中开面标准采摘叶

大红袍手工采摘

倒青(萎凋)

是鲜叶在自然怀抱中的一场宁静蜕变。或是在柔和的日光下悠然摊晒,或是于室内静静阴晾,叶片中的水分如时光般缓缓流逝,逐渐变得柔软,而那独特的茶香,也在这悄然间开始孕育,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目的:使鲜叶适度失水,提高细胞液浓度,促进内含物质转化,为后续做青工序创造良好条件。标准: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失水均匀。叶质 柔软,青味减退,青香显露。

日光倒青

做青

则是整个工艺的灵魂之舞。竹筛在茶人手中有韵律地摇晃,鲜叶们相互碰撞、摩擦,如同在演绎一场自然的交响乐。细胞壁适度受损,氧化作用悄然开启,花香、果香、草香等各种芬芳如同精灵般逐渐释放,那闻名遐迩的岩韵,也在这一次次的摇晃中初现端倪,仿佛能让人看到历史长河中无数茶人辛勤劳作的身影。

做青通过多次的静置和摇青的流程,促进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征,香气转化成丰富多样、独特迷人的花香、果香。

做青过程中的静置

杀青

宛如一场恰到好处的急刹车。高温之下,酶的活性被迅速终止,茶叶的内质在这一瞬间被定格,青气散去,纯净而醇厚的茶香袅袅升腾,似是将历史的尘埃拂去,只留下纯粹的茶之韵味。

目的:利用260-280,破坏酶的活性,终止发酵,稳定做青已形成的品质,钝化香气。青叶表面有 水点,叶片柔软如棉时,香气由青味转熟果香,即可快速取出进行下一步揉捻。

杀青方法分为团炒、翻炒、吊炒。依据茶叶的状态而采用不同的炒制方式。

炒制出锅速度要快

揉捻

赋予了茶叶独特外形与内质完美融合的契机。茶条在茶人巧力的揉捻下逐渐紧结,细胞破碎,茶汁渗出,每一次的按压与扭转,都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使得滋味更加醇厚浓郁,宛如古老传说在舌尖上的延续。

目的:青叶表面有水点,叶片柔软如棉时,香气由青味转熟果香,即可快速取出进行下一步揉捻。

烘焙

是岩茶品质升华的神圣仪式。低温慢焙,宛如时光的雕琢,水分进一步蒸发,茶香愈发稳定持久。在这悠悠的烘焙过程中,岩骨花香得以完美呈现,仿佛穿越千年,将武夷山的山水灵气与深厚文化底蕴都融入了这一杯茶汤之中。

目的:散发茶叶水分,紧缩茶条,巩固品质,达到干燥的要求。

毛茶抢水焙

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匠人的深情厚意。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不仅是制茶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千年茶文化的不朽瑰宝,让每一位品茗者在茶香中,都能领略到那穿越时空而来的魅力与感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