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其实不会泡茶,茶叶利用的4个阶段你了解吗?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茶要怎样才能进到我们肚子里?现代人肯定脱口而出,泡啊!

可是,很多人都有所不知,我们现在最常用的泡饮茶叶法,其实是在明代以后才流行起来的。那么,此前人们是怎么利用茶叶的呢?这其中,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关于茶叶的利用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茶叶开始于药用,也有人认为茶叶最初是食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食用和药用交叉进行。

1、食用阶段

我们的祖先在发现茶树的早期,最先是把野生茶树上嫩绿的叶子当做新鲜“蔬菜”或“食物”来嚼食的,或是纯粹当做蔬菜,或是配以必要的佐料一起食用,这是我们祖先利用茶叶最早、最原始的方式。

这种史实从古文献中也可窥一二。如《礼记·礼运》记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们采集各种植物作为食物,那么茶叶被当做野菜食用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茶叶最早应该是生食的,其后有了火和陶器,茶叶开始与其他食物一起进行煮食。现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尚保有食用茶叶的习俗,如侗族的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

2、药用阶段

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远古先民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随即将其作为药用。

有关茶为药用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便是茶。

随着茶叶的使用,人们对它的药用功能越来越了解。最初对于茶的功效的记载有《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此外,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列举了20多种药材,其中就有“舜”,即茶叶(陆羽《茶经·七之事》)。东汉华佗的《食论》云:“苦禁久食,益思”(陆羽《茶经·七之事》)。

西汉以及西汉以后的论著对茶药理作用的记述更多更详,这说明茶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茶在作为正式饮料前还主要用作药物。

3、饮用与食用阶段

茶的饮用,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古人对茶叶的功效,及其色、香、味的不断认识和利用,茶叶逐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中上流社会生活崇尚的物质与文化消装品。到西晋时期,人们不再仅仅把茶汤当做一种饮料或药汤,而是把饮茶活动当做艺术欣赏的对象或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在对茶叶的认知和饮用上,开始了品饮与欣赏的“饮茶”阶段。

通俗来说,这一阶段的根本特征,就是把饮茶与吃饭分开,并开始讲究煮茶与鉴茶的“技艺”。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关于“饮茶”阶段的起源,最少可以追溯到西普以前。西普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蔬楼》中“方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已经在描写对茶叶芳香和滋味的感悟。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开始将饮茶与吃饭分开,这可以视为茶叶“清饮法”的开端,但在饮用形式上还没有将茶渣与茶汤分开,而仍沿袭着“汤渣同吃”的“羹饮法”。

这一时期茶叶饮用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坐席竟下饮”,即饭后饮茶;另一种是王濛说的“人至辄命饮之”式的客来敬茶,与吃饭已经完全无关。

到唐、宋时期,“煎茶”、“斗茶”蔚然成风,这种茶叶与茶汤同吃的古老“羹饮法”仍然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唐宣宗十年(公元856年)杨华的《膳夫经手录》所载:“茶,古不闻食之,今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4、泡饮阶段

随着茶叶加工方式的改革,我国成品茶已经由唐代的饼茶、宋代的团茶发展为明代的炒青条形散茶,因此人们饮茶时不再需要将茶叶碾成细末,只需把成品散茶

放入茶盏或茶壶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

这种散茶“直接冲泡法”(又称“泡茶法”或“滴茶法”)尽管在元代已经出现,但是真正成为主流饮用方法并取代宋代点茶法,则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团茶而改成进贡芽茶之后。

明代“泡茶法”分为“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三种,其中应用最多的“下投法”的基本流程是:鉴茶备具、茶桃烧水、投茶入瓯(壶或盏)、注水入瓯和奉茶品饮。这种滴茶法演变发展成为盖碗泡法和玻璃杯泡法,一直沿用至今,并仍然成为当今主流的饮茶方式之一。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