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古方,为何能成为沿用至今防治中风的“神奇方剂”?
国际顶刊发现,这道神奇古方不仅能防治中风,还能同时保护大脑和心脏,起到“心脑同治”“心脑同防”的双重效果!
如何把这道神奇古方化裁成日常饮食,帮助我们来预防中风?
本期《中医名家大讲堂》特别邀请到了我国中医脑病领域的领军者、第六届“国之名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主任孙林娟,为大家解析这道神奇的古方和日常的使用方法。
中医防中风,“补气”是关键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主任 孙林娟:中医预防中风,最重要的是“补气”!
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清代嘉庆年间,一场突发中风,让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卢荫溥陷入绝境。曾经运筹帷幄的重臣,突然半身不遂,连话都说不清,甚至无法控制小便。嘉庆皇帝急调宫中顶尖御医轮番诊治,开出的方子全是当归、赤芍等活血“猛药”,可几十剂下肚,卢荫溥的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面色愈发蜡黄,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府中已悄悄备好后事。

就在绝望之际,民间医士王清任被请进府中。他搭脉观色后,一语点破御医的疏漏:“大人看似血瘀堵络,根源却是气虚!人体阳气左右各五成,如今半身瘫痪,正是丢了五成阳气 —— 气没劲儿推血,光靠活血药,如同无舵之舟!”王清任在原方中重用一位药材为君药,三剂药后,卢荫溥竟能抬手;半月后可下床移步;两月后,更是拄杖重返朝堂。
这剂诞生于生死关头的方子,就是沿用至今的中医经典——补阳还五汤。
中医认为很多脑血管疾病,并非单纯的瘀血阻滞,而是元气亏虚导致血液运行无力,最终形成血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主任 孙林娟:人体阳气左右各占五成,中风后半身瘫痪,本质是“丢了五成阳气”。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就会堵塞经脉,形成“气虚→血瘀→更气虚”的恶性循环,所以补气非常重要。
补阳还五汤的精髓就在以补气为核心,通过恢复元气推动瘀血消散,实现气行则血行的最终目标。
王清任在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原方用量达120克,强效补充脾胃元气,为血行提供动力;再搭配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六味药材,活血通络、消散瘀血,既补根本又解表象,这便是“补阳还五”之名的由来——把丢失的五成阳气补回来,让气血重新顺畅运行。

对于“补阳还五汤”在防治中风方面的效果,现在研究也给予了佐证。
发表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的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同时保护中风后的大脑和心脏。它通过阻断“NF-κB/NLRP3/Caspase-1”这条“炎症导火索”,降低关键炎症蛋白的活性,保护抑制炎症的蛋白,从而掐断中风后心脑炎症的传导链,实现“心脑同治”。

另一项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研究显示,连续口服补阳还五汤24周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MoCA 评分(认知评估量表)提高了1.76-2.34 分。动物实验还证实,它能激活脑缺血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助力大脑修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主任 孙林娟:这些研究也解释了古方的精妙,黄芪中的黄芪皂苷、当归中的当归多糖、红花中的活性成分等,能协同作用,既补气又活血,还能调节体内信号通路,从多方面保护心脑血管。
这么好的方子,是否可以把它简化成我们日常护脑的保养汤或者是代茶饮呢?
“补阳还五汤”防中风,日常这样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主任 孙林娟:补阳还五汤并非“千人一方”,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做一些药方的调整。如脑梗后口干、大便干(气虚兼阴虚),可以在原方加麦冬、玄参,滋阴润燥。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也可以把“补阳还五汤”简化成我们日常护脑的保养汤或者是代茶饮来食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主任 孙林娟:脑梗的预防关键在于“防气虚、防血瘀”,大家可以试一试“补气活血茶”配合“通络操”。
1.每天一杯“补气活血茶”
非常适合平时容易累、手脚冰凉、嘴唇发紫(气虚血瘀体质)的人,每天一杯能温和补气活血,预防血管堵塞。
补气活血茶

【材料】:黄芪5克、山楂3克、丹参3克
【做法】用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
【小贴士】黄芪用量别超标,日常养生5克足够,避免上火。
2.每天一次“通络操”
“通络操”统计3个动作,做好5分钟完成。
•动作一:双手握拳,从手腕到肩膀慢慢转动,每侧 10 次,活动上肢经络。

•动作二:双脚踮脚尖,配合深呼吸,做 15 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动作三:手掌轻轻拍打大腿外侧 “胆经”,从腰部拍到膝盖,每侧 20 次,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温馨提示: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方剂,原方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尤其是黄芪大剂量应用),不可自行抓药服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