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场主人陈孝伟 | 茶和人一样,不仅看出身,还要拼努力!

陈孝伟的在山前的老宅,我十年前来过一次。岩茶教室的成名作牛栏坑山场主人集萃中,御夷的老厂长郑先海是陈孝伟的岳父。

十年前在大家都还不知道岩茶教室到底是干什么的时候,陈孝伟主动为我们牵的线。但是整整十年了,孝伟自己的茶始终没有在岩茶教室系统地亮相。

山场主人陈孝伟

其实关于这件事,真不能怪Y老师。我曾经不止”三顾”地请他在岩茶教室做个专题分享。但我难得的热情却多次被孝伟婉言拒绝。而他拒绝的理由是“我还没有想好,到底是哪三泡茶可以代表我”。

十年前在牛栏坑和孝伟和他岳父合影

而这一次他主动“召见”我的时候,我还蛮意外的。当然也是第一时间赴约。在陈孝伟的带领下,我穿过这条十年没变的小路,再次驶往陈孝伟家的茶园。

十年前的陈孝伟

十年后在同样的位置拍下的照片

天心村山前组一带,可能是武夷山这十年来变化最小的地方。孝伟老宅在山前组的最深处,面前就是秀美的狮子峰。孝伟的父母住惯了老宅,至今也都在老宅中生活。

陈孝伟父亲——陈墩才

硬件的变化虽然小,但是软件的变化却是天翻地覆,这几年孝伟的抖音号做得风生水起。就连孝伟的母亲也成了抖音上的农村网红,我们采访的时候,她还不时凑上来和我们聊起她拉黑小黑粉的趣事。

孝伟妈妈的抖音

“天心村陈氏家族,是荣耀也是包袱”

陈孝伟,这三个字一出来,对于资深的岩茶粉丝来说,就知道这家的茶大概率不会差。陈孝伟出身于天心村著名的百年制茶世家“陈氏家族”,乃孝字辈中制茶的中坚力量。

天心村陈氏家族是由清朝中期,从隔壁的上饶迁到武夷山的。到了武夷山之后就以制茶为生,其间制茶高手层出不穷。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物算是陈书省。武夷岩茶一代宗师姚月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武夷山的茶人要是不知道陈书省是会被别人笑话的。”我们在孝伟家看到上饶陈氏新修的族谱中,陈书省是历史名人的第一个,算是享受“族谱单开一页”的殊荣。

陈氏家族族谱

陈书省之后,陈氏家族制茶高手依然绵绵不断。陈孝伟的太爷爷陈礼貌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做青师傅。据说当时的做青师傅以陈、黄、叶、苏姓居多,以陈姓为最,曾经有老板一次性给50银元的高价作为陈礼貌的终身定金,可见身价不凡。爷爷陈谨云也是当时村里有名的焙茶师父。

有了陈氏家族光环的加持和百年的工艺传承,陈孝伟的岩茶之路也算是一帆风顺,独立制茶不久就拿下天心村斗茶赛的头名金奖。这几年在工艺上不断追求进步的陈孝伟,早已经武夷山各大斗茶赛的奖项拿到手软。我们在拍摄他这几年获奖证书时候,他凡尔赛地说:“证书太多了,外壳留着占地方,我都是把外壳扔了,里面的证书叠成一叠,塞进柜子里。”但是和获奖茶相比,他更希望能有代表自己风格的茶。

陈孝伟这些年来获得的部分荣誉

到底什么样的茶才是有自己风格的茶。孝伟表达起来又似乎有一点矛盾。他会觉得做茶有时候难免要受市场影响。比如他这几年做得不错的抖音直播间。在和粉丝们直接地互动,市场会给他一些直接的反馈,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焙火不能太重”。但是这似乎和祖传的技艺有点冲突。

“以前是一招鲜、吃遍天,会觉得传统就是这么做的,照着来就好。比如焙火,可能不管什么茶都用差不多的火功去对待。后来发现,这不对。就像你教学生,不能全都一个教法。”

这个是他特别爱用的一个比喻,可能也是因为他的两个孩子也都在需要“激娃”的阶段。在他看来“品种不一样,山场不一样,甚至做青的程度不一样,你焙火的方式都得调整。现在我会分不同的火功,看茶来做。”

这几年他在茶的火功上做了非常多的尝试,也终于找到了能够代表自己的风格。陈孝伟说,天心村陈氏这个金字招牌,对他来说是荣誉是加持也是一种印记甚至也是一种包袱。比如火功,他和我们说,如果我出了一款特别轻火的茶,即使是底子非常好,做工很完美,但是岩茶的老粉丝喝到肯定也会说,这不像是天心村陈氏的焙火风格。”

这一次他和我们分享的茶是在传统的陈氏焙火和市场之间的一种平衡。他一直和我们强调这样的火功是中火。如果在市场上的高等级岩茶按最低的火功和最高的火功做一个排序,他的这个火功应该能排到高的那15%里面。

对于这样的火功选择,陈孝伟始终带着一点手艺人的固执,他觉得岩茶始终要焙到这样的火,水感才能变厚,滋味才能稳定。而更重要的是,茶的寒性才能去掉,变得更适合人体。

《本草纲目拾遗》,图源网络

关于武夷岩茶的历史记载中有两个片段特别有名,一个是乾隆年间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唯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茶癖品饮者宜之。”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武夷岩茶的茶性是温和的。如果你胃怕寒凉,又有茶瘾,其实是可以喝的。另外一句就是“武夷焙法、实甲天下”。这两句话其实是互为因果的。

武夷岩茶始终是用来喝的,而且喝的量还不小。而陈孝伟现在的风格可能也是对陈氏家族百年传统的一种坚持。

赤霞岩的关键词:溪南、坑涧

孝伟这次和我们分享的三泡茶,都来自他家最好的山场,赤霞岩。其实这个山场十年前我们就来过,当时他的名字还叫“鸡公嘴”。这个村民们口耳相传的土名,来自山场上一块突出的岩茶形似鸡嘴。

山场卫星图

后来,孝伟在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中读到:“赤霞岩,又名赤岩,由赤霞岭迤逦里许,左折及岩,丹崖极峻。”,才想起,自家山场离赤霞洞天这个摩崖石刻直线距离其实不到500米的地方,但是因为没有直接的茶山路通达,之前一直没有去过。

赤霞岩位于九曲溪以南,从山前组出发,经过狮子峰脚下。不远就是陈孝伟家的赤霞岩山场。赤霞岩是武夷山景区内“九十九岩”之一。明代隐士陈省曾在岩壁上镌刻了“赤霞洞天”四个大字,此地因而得名。这十年间我们走过不少溪北的坑涧,溪南却很少踏足。但是这个地域歧视确实不是源自岩茶教室。

陈孝伟赤霞岩山场的整体环境

在清代的《武夷纪要》中就有记载:“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但陈孝伟认为,这个溪南次之说的是平均水平,溪南的一些小山场水准并不亚于溪北那些大名鼎鼎的山场。

从卫星图上看,这片山场的丹霞地貌特征不如溪北明显,更似南方丘陵的馒头山,丹霞崖壁只是偶露峥嵘,但是具体到孝伟家的这个小山场,却是典型的坑涧地貌,这片山场是溪南的老山场。在茶地里还有着早期垒石护坡的遗留。

坑底垒石而成的茶园

孝伟和我们说,天心村陈氏家族百年的做茶传统不仅仅局限在世人熟知的做茶、焙火环节,其实挑山场也是一门手艺。比如当年生产队承包山场的时候,这些偏远一些的坑涧山场反而不如村子边上的田边山场吃香。

说起当下市场对溪南山场的偏见,孝伟颇有些愤愤不平。

他说“在八十年代,大队在武夷宫的时候,溪南的茶叶卖得一点也不比溪北的便宜。我家的这些水仙比三坑两涧卖得还贵。只是随着大队的北迁,人也跟着过去,整个市场也慢慢地跟过去了。”

而具体到这个小山场的硬件条件,他也有话要说;他觉得赤霞岩的这个坑涧山场硬件条件非常好,植被的覆盖率极高,而且植被的种类非常丰富,除了溪南常见的松树以外,还间杂着枫树、栎木和很多叫不上名的小杂树,茶园里也随处可见不同品种的蕨类植物。

长在崖壁上的蕨类

这里的坑涧不像溪北的大岩有非常巨大的崖壁,但是丹霞地貌的崖壁随处可见,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有些茶树甚至直接长在岩石之上。

长在岩石之上的梅占

另外稍微低矮一些的崖壁,也形成了它独特的微气候。像溪北的深坑涧,可能只有中午有几个小时阳光,而这里能有大半天的时间茶树都能有不同的漫射光的覆盖。这种山场更接近于所谓半阴半阳的山场,这让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既保有坑涧茶的清幽,又添了几分阳光淬炼的张力。

和周边的植被一样丰富的茶树品种

整片坑涧山场面积不大,却和周边的植被一样,品种丰富。坑底是树龄70年的老丛水仙,是这片山场的原住民,西边岩壁是自由生长的老丛梅占;东边的缓坡品种就多了,除了当红的肉桂,还有、佛手、105等主流品种。

茶园里的土壤

最特别的还算是,孝伟的父亲陈墩才在8-90年代种下的白鸡冠,孝伟笑着回忆道,那时白鸡冠茶苗价格最贵,我父亲就专挑贵的种。

长势很好的白鸡冠

而除了茶树,这里还有孝伟的父母种下的柚子树、橘子树、杨梅树。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橘子成熟,就顺便品尝了下这半野生的正岩橘子。你别说,还真是比一般的橘子多了点回味。

岩石旁的橘子树硕果累累

孝伟和我们说,这次他挑的这三款茶手工白鸡冠、老丛水仙和老丛梅占都来自赤霞岩。一方面是可以代表自己的工艺风格,另外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工艺和山场也都非常自信。

这几年他的牛栏坑肉桂夏牛飞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和我们说,牛肉做得好对于他们天心村陈家来说都是应该的,只有把赤霞岩这样还不算太知名的山场做出记忆点来,“如果抛开山场,只讲工艺,杯底下论英雄,这里的茶要超过很多其他山场。”他自信地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