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文献重磅发现丨郑鹤春1940年考察报告《云南之茶叶》

郑鹤春是云南茶叶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所撰写的文章,对了解云南民国时期茶叶发展状况,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于1940年撰写的《云南之茶叶》一文,对当时云南茶现状、发展思路、发展意义进行了深刻思考,同时还进行了实地考察,是当时云南茶叶情况的全面记录。

晓德书号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篇文章,我们在网上检索之后,发现几乎没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存在。我们将它由原来的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将其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云南之茶叶》这篇文章,我们对文章背景进行了补充,选录了郭红军和杨凯老师的文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郑鹤春为云南茶所做的贡献。

郑鹤春简介:

郑鹤春(1892—1957)字萼邨,原名松表,浙江诸暨市浣东街道泰南村人,上世纪二十年代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

随后任教于浙江嘉兴、杭州、台州等地,曾任浙江第一师范教务主任,第六、第十师范校长等职。

1925年任昆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对语言学、地理史学、郑和研究贡献颇著。

郑鹤声 、郑鹤春合著 《中国文献学概要》,被视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1938年受派遣在云南创建云南中茶公司,任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办事处主任和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经理、云南茶叶技术人员培训所副所长。

主管顺宁茶厂、佛海茶厂、昆明复兴茶厂、下关康藏茶厂、宜良茶厂、昆明营业部、宜宾营业部以及云南中茶办事处,控制云南全省茶叶内销、外销的准运证审批。

1946年从云南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富滇保险公司总经理位上离任,任上海中央合作金库信托部副经理、经理。

在中共地下党的动员下,他留在大陆,解放后在上海虹口中学任普通教师,1957年清贫谢世。

一、《云南之茶叶》全文

I

云南为我国产茶著名区域。普洱贡茶,名满海内,往昔盛时,即六大茶山,年产亦在十万担以上。近虽与国茶同趋衰落,然全省所产仍不下八万余担。产茶县份,几占全省四分之一,地邻涉茶成癖之康藏,世界产茶名去之印度,又当国际路线之要冲,由滇越铁路而海防、香港、南洋;由滇缅公路、铁路而仰光、欧陆,均较东南产茶各省为便捷。

说者谓滇南六大茶山,为世界茶树发源地。树高一二丈,叶大二三寸,味醇质厚,品种特优,在国茶中有特殊地位。故就滇茶之环境与品质论,一方面实具有攫取国茶市场之可能性。一方面且足以增进康藏间之经济关系,近而谋西垂民族之团结与联系,并有维系海外各地侨胞爱戴祖国之微妙作用,关系重大,不言可知。

况滇为山国,农产不丰,而全省之土壤气候地势,几无不宜茶,茶叶一项,为主要农产物,实占农村建设之重要地位,尤不应与其他各省仅以农村副产而忽视之也。

惜以地处西垂,交通阻塞,农民墨守成规,栽培、采摘、制造、包装诸端,不为世人注意,未能发扬光大,为可惜也。

云南所产之茶,以产地别有凤山茶(顺宁县产)、猛库茶(双江、缅宁等县产)、景谷茶(景东景谷县产)、三宋茶(车里县产)、大山茶(镇越江城等县)、坝子茶(佛海、南峤等县产)、十里茶(昆明县属十里铺产)、感通茶(大理县产)、太和茶(保山县产)、宝洪茶(宜良路南等县产)等之名称。

以销路别,有销四川之沱茶(此中又因原料产地与成分配合关系,复有以顺宁、双江、缅宁所产原料之关茶;与以顺宁、景东、景谷所产为原料之景关茶),销西藏之砖茶、紧茶(心脏形);销暹罗、南洋、香港之圆茶(饼形约七八寸,每桶七饼,亦称七子圆),销夷人之蛮庄茶,销本省之散茶。

又以采摘时间别,则有春芽(在国历三月底至四月初采者,亦称春尖、毛尖、白尖);夏茶(此前所采者为黑条,后者曰二水茶)及九月初所采之谷花茶。以其时正值禾稻扬花,俗称约谷子,故以是名。

谷花茶品质次于春尖,而叶色较春尖光泽。若夫一般茶店所称之春尖、明前、雨前等等,则与各省相同,惟外省人士则概名之曰普洱普茶。

然就现下的行政区域论,普洱即今之宁洱县,并不产茶(普洱东山年产不过数十斤,历史甚浅。)普洱茶得名之由,当由于往昔著名产茶之六大茶山(所谓六大茶山,或谓攸乐、革登、倚邦、莽芝、蛮砖、漫撒;或谓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或谓倚邦、易武、蛮砖、莽芝、革登、架布;未知熟是),均隶思茅厅,思茅厅属普洱府。且当所产之茶,多数以思茅为集散地,故以名耳。

今则情势不同,大凡顺宁、云县、双江、缅宁,什九以下关、昆明为集散地。而佛海、南峤、车里所产,则以佛海为中心。普洱非当不产茶,且非茶叶贸易市场,仅佛海少数散茶,运至思茅,由茶号掺以倚邦茶,装制后分售省商古宗,已不占重要地位。故普洱茶徒为历史上之名称矣。

滇茶之主要产地,大部偏在本省西南一隅,澜沧江左右之哀牢山、蒙乐山、怒山间高地,而以六大茶山为发源地。其发展趋势,虽文献无证,大抵当由思茅沿边(既昔之十二版纳地)渐向西北之澜沧、景东、双江、缅宁以及于顺宁。今名冠全省之勐库茶,在光绪二十五六年开始种植。顺宁凤山茶,亦仅有三十余年历史。(顺宁光绪末年始种茶)足为证明。再就川销茶消长趋势观之,初为宋营茶(即大山茶),继为景谷茶(景东属之景谷街),今则大部取之于双江、顺宁,又其旁证也。

兹举全省各产茶县份如下:

1昆明、2宜良、3路南、4广南、5大关、6彝良、7绥江、8镇雄、9盐津、10大理、11保山、12昌宁13顺宁、14蒙化、15云县、16缅宁、17双江、18景东、19景谷、20澜沧、21镇远、22墨江、23元江、24镇越、25江城、26佛海、27车里、28南峤、29镇康、30宁江设治局。

滇茶产量,自来便无统计。据财政厅三年来各茶税局岁收数据推算,每年产量约计左表:

产量统计表

兹复据最近调查访问所得,有数字可记之各地的产量如下:

1、宜良、路南 500担

2、广南 500担(每担旧称百斤)

3、大关、宜良、绥江、镇雄、盐津 1600担

4、昌宁 300担

5、顺宁 8000担

6、云县 600担

7、缅宁 4000担

8、双江 11000担

9、景东、景谷 12000担

10、澜沧 3000担

11、镇沅、墨江、元江 2400担

12、镇越 4000担

13、江城 2000担

14、佛海15000担(原文万位缺失,据上下文推算为“1”)

15、车里8000担

16、南峤6000担

17、镇康800担

18、宁江 6000担

上述各地产额,除宜良、顺宁、双江、缅宁、佛海、南峤、车里等比较可靠,余因未经调查,无统计足资依据,然不出八万余担之数也。兹再就各产地情形,分县略述如下:

1、昆明县 该县仅距城东十里之十里铺,及其附近的大马苴,与城西附近的碧鸡关附近等地,有少数茶树。除十里铺所产,名为十里贡茶,年产数十斤。余系实验性质,无数量可言。

2、宜良县 该县距昆明百二十里,因系滇越铁路所经,在滇省产茶区中,交通最为便捷,气候土壤,均宜植茶。产茶区域大部在县城外第四、第五两区,栽茶面积,约两千余亩,以第五区最多,第四区次之。在第五区者有宝洪山之江头林栽植面积最广;蓬莱川、夏官营、左卫营、马家营、河溪营、梅家营次之;窑金山栗之嘴村,美女山之邱家庄、万家窠,及平地之娄子营,为数甚少。在第四区者,计有蓬莱山下之蓬莱村,蓝家营亦有栽种。全县连路南所产约500担 概称宝洪山茶,以县城江头村为集散地。宜良之茶,十之八九为小叶种,且又为滇省之罕见者也。

3、路南县 该县仅毗连宜良一带之万户庄、旧县等地产茶,为数不多,盖集中宜良销售。

4、广南县 旧广南府属产茶,年约四五百担,除了自给外,向销广西之百色,安南之河阳等地。

5 、大关等县 以大关所产之翠华茶著称。合大关,彝良、绥江、盐津、镇雄等县所产,年约一千六百多担,多半行销本地。

6、大理县 该县村郭点苍山麓圣应峰,感通寺附近曰感通茶。《徐霞客游记》、《大理志》,均称品质优良,惜为数不多矣。

7、保山县 该县城西附郭太和山所产太和茶,年产不过六百斤。

8、昌宁县 旧为右甸,其邻顺宁各地,遍植茶树,为滇中新兴茶区之一,年产约三百担,并入顺宁茶,销本省及四川。

9、顺宁县 该县为滇中最有名之新兴茶区。在光绪末年,知府琦璘,号叔敏,旗人,提倡植茶,仅有三十余年之历史。以城西凤山茶著名,全县产茶区多分布于第一、二、三各区,而以第一区之太平、白塔、庆甸、维平等镇;聚望、安石、中和、洪像等村;第二区之和顺、中山、新宁等村;以第三区之雪鹤、雪山、松山、涌金等村为最多。而第一区之象贤、大兴两镇,会龙、鼎新、三水、仙源等村;第二区之习中镇晋家山、交化山等处;第三区之凤翔、琼育、琼贤等乡;锡林、立马兴、水田、安平村等次之。此外第一区之洛党镇、猛府、现笼等村;第二区之新民镇、安宁村;第三区之凤舞乡、宝马、立色、营盘等街为最少。全县新植茶树甚多,产量年有增加。去岁已达七千余担。大都销本省、四川,设有茶税局。

10、 蒙化县 该县向不产茶。其植茶当自阿岛村于姓始。近年政府颇事提倡,当不难成为又一新茶区。

11、云县 该县产地情形不甚明了,产量年约600担。

12、缅宁县 该县年产约三四千驮,以县城及第三区之泰恒街(距城六十里,为入猛库茶山之通衢)为主要集散地,大部运销云县及下关等地,设有茶税局。

13、 双江县 双江即为昔时之得党,上改心上寺于东,四排山踞于西,合以北部之猛库,中部之猛猛两坝子,为全县辖地。民国十七年设治,以猛库大河及小黑河流贯境内故名。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其主要农产,除稻米、棉花、甘蔗、紫梗外,以产茶最著,即所谓猛库茶也。该县种茶,始于光绪二十五六年。由于彭氏之提倡,茶种来自佛海,系大山茶。产地以北区之公龙、班高、户赛、邦南、猛库为最著;西区之邦改、邦木、邦协、歪怕等次之;东区之章外、东弄等处为数甚微;而西区之栽培制造,均较认真。全县年产的一万余担,其中是十之八九运云县、下关,销四川及本省。十之一二销猛定、耿马、施甸、保山一带,县城设茶消费税查验所。

14、景东、景谷等县 景东、景谷两县,为滇中产茶著名区域,昔为川销主要原料区。景东产地,以南部第五区(有上五区、下五区之别,以下五区最多)为主要产地(景东街即在五区)。景谷一、三、八区为多。两县所产,年约一万两千担,其中景东约占十分之七八,景谷约占十分之二三。什九以景东县属之景谷街(距景东县城四站半)为集散地。而景谷县属之龙潭街(距离县城约六十里)亦为集散市场之一。以销四川、本省为主,设茶税局。

15、澜沧县 该县产区,以景迈山为中心,年产约三千担。

16、元江等县 元江、镇沅 两县之所产茶,以猪、羊街茶著名,大半运销香港、广州各地,为七弓茶(原文如此,疑为七子茶)之主要原料。墨江栽植未久,尚未出产。

17、镇越县 即六大茶山之易武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为甚,年产约四千担,以一部分运思茅,一部分销越南。

18、江城县 即旧时猛烈,年产约二千四百担,大部运销越南,滇茶运输可资水道者,为江城一县,滇省之优良区域也。

19、佛海、南峤、车里等县 三县地方,统称思普沿边,即旧时十二版纳地(十二版纳原包括思茅、六顺、镇越、车里、佛海、宁江、江城之一部及割予法属之猛乌、乌得两地土司。至近今所称之十二版纳,则以前以思普沿边行政区域为范围,即车里、南峤、佛海、宁江、六顺、镇越等县及思茅南部,江城之西部地)因澜沧江流贯境内,故产茶区域,有江内、江外之别。江之东为江内,即六顺、镇越、以及江城之西、思茅之南及车里之一部。所产之茶,通称大山茶。其产地以倚邦、易武、漫撒、架布、蛮布、革登、曼松、攸乐等处为著,而以攸乐为中心。江之西为江外,即佛海、车里、南峤三县,及宁江设置局地。所产之茶,通称坝子茶,其产地以佛海、南糯、苏岵、勐 崧、蛮芳、猛遮、顶真、猛混、猛阿、蛮软(猜)、猛亢等处为著,以南糯、猛崧为中心,而车里之蛮金、蛮时、蛮芳地所产,即历史上有名之三宋茶(三宋为车里之一区,位在西北)。以产量言,江外较江内多,年约二万担,江内约二三千担。

佛海产地为第一区(即猛海土司)为最多,如郢勐海(佛海县治)、蛮兴、蛮每、蛮贺、蛮榭、景买、蛮丹、南里、蛮扫、蛮真、蛮夏、蛮耷、蛮喷弄、蛮拉闷、蛮赛、蛮斐、蛮董、蛮旯、蛮丁景、蛮峦嶝、蛮降、蛮峦、蛮禄、蛮崃、蛮磊、蛮蚌、亚康、蛮舀、蛮满、蛮峎(en,原字为左右结构)、蛮泐、蛮袄、蛮榜、蛮两、蛮罕、蛮先、葩宫、贺南、大小呼啦、苏岵六村、葩珍五村、黑龙塘、上下水涧寨、蛮崀(lang,原字为左右结构)等六十余村。凡海拔由三千九百五十尺至六十尺村寨,无不有茶,年产约一万担。

车里产区,分江内、江外,江内以攸乐为中心,江外以南糯及勐 崧为中心,车里之三大产区也。其余如蛮累(民国时期属务本乡),猛龙,落水洞等地次之。年产约八千担。

南峤产区以景真、勐翁、景鲁、蛮迈兑、西定、勐满、旧笋等为著,年产约五千担。

宁江设治局以蛮糯、勐河、勐亢、最播等处为最,年产约五六百担。

20、镇康县 年产约八百余担。

(本部分涉及地名较多,且与现行地名及行政区域划分有很大差异,尤其涉及西双版纳地名,中有很多是音译,对地名识读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滇省茶树之栽培,概用土法。民国十二年曾开办云南茶业实习所,对于云南茶叶,似无若何影响。

栽培情形,各地虽不尽同,大体言之,其采种时期,大约在冬至前一个月前后,即事采摘,曝干去壳,保存备用。至播种时期,大抵在立春以后,清明之前,大部用直播法,间有採移植法者,至压条扦插,殊不多见,其形式多为条播,极少丛载。除草工作,每年至多两次,甚有终年不除者。至施肥剪枝,病虫害等,则根本不予过问。

茶农对于茶树之管理,一本传统习惯,根本无甚知识,且往往视销路之畅,以定栽培勤惰。滇茶衰落已久,除少数地带外,多已不甚重视。且劳工缺乏,甚有採摘而不付工资者,宜乎其日益荒废也。

树高一二丈,形成乔木,百年老树,触目皆是,树干衰老,产量日减,良为可惜。滇省新茶区之推广,固属重要,而旧有茶树之更新,尤为迫切矣。

滇茶栽培固属粗陋,而制造包装,尤为特甚。至贮藏一端,根本不予注意,是以颜色黝黑,汤色不清,香气毫无,色香味三者无不受损,甚可惜也。关于制造工作,大致可别初制与复制二步。

1、初制

滇茶采茶时期,普通分为春夏秋三季,然亦有至四次者。

其在春季所采者,曰春茶,约在国历三月下旬,开始采摘,产量最多,约合夏秋两季所产之数,品质最高,价格昂贵。

其在夏季所采者曰夏茶,亦曰二水茶,质最劣,价最低。

此后所产者曰秋茶,亦曰谷花茶,质较二水茶为优。普通自三月下旬至九十月间,均可采摘,平均年约七个月。

茶农白日采茶(大半以妇孺为多),当晚入锅反复炒拌,至叶瘪,置于筛箕或竹藤,以双手揉搓,使成条索,再行抖散,或晒或晾,使其半干,再事揉搓,初制工作,即为完成。然亦间有揉至四五次者,通常以两次为度。亦有揉时加以米汤,使易成团者(宜良如是),亦有不用锅炒,而以日蒸者,然不多见。

初制成后,装入竹筐,候街子日(即集市)零星出售,或分别品质,略加水分装入竹篓,篓内四周,范以竹箨,装入之后,任其发酵,自行干燥。滇茶多数水色不清,非红非绿,成为暗褐色,实绿于是通称曰散茶。

2、复制

茶商购得散茶后,各就庄口,制成馒首形,心脏形,饼形,砖形,方形等等,是谓紧茶。

其制造之法,大约将散茶加以拣选,分别撒面。面茶心茶等,以一定成分,一定部位,同时装小铜甑中,加以内票,蒸之使揉,而后倾入特制之布袋内,略加揉搓,将袋口结于底部中心,然后以特制之压茶器,压之成形,工作即成。

普通三人为组,以一人配合过称,一人蒸后入袋略揉,一人司压,压后收出,另置架上,略干即后置他处,晾之干透后,即事包装。其拣除之茶梗、黄片、碎片、茶果及茶末,则售予夷人,称蛮庄茶云。

滇茶包装材料,概用包纸(丝绒印成之商标或广告)、竹篓、竹箨(tuò),而以竹篾束之。至每包之分量多少,形状大小,个或饼数多少,均视庄口而别。

如沱茶则一筒四饼或五饼,七子茶则一筒七饼,再入竹篓,两篓为驮,约一百至百二三十旧斤。

滇省所产之茶,除销本省外,以销四川、西藏为大宗,间销安南、暹罗、缅甸及南洋以及沿海沿江各省。滇省饮茶之风甚为普遍,都市无论矣,举凡行旅所至,道旁茶馆之多,足以惊人;即穷乡僻壤,三家村落,以复售茶,甚至草舍一间,方桌三数,饮者群集,销量可知也。

滇茶运输路线,大别为南北两途,什九赖乎驮马,间资水道火车汽车,兹约述如下:

北路

凡顺宁、云县、缅宁、双江等县所产,大部由产地驮运至下关、昆明(下关至昆明近间以车运)两地。除销本省之散茶外,多数制成紧茶,名曰沱茶,运至四川之叙府(即宜宾县)分销重庆、成都各地,或由中甸、维西经沙墩子以入康藏。其产量自景东、景谷者,或以驮马运昆明,或至祥云改装汽车,至省销售。川销向由昆明驮运至叙府,自叙昆路通车后,亦有汽车运者。此外尚有少数佛海等地所产,集中思茅后,转运昆明,至迤东、宣威一带。有雇夫由佛海背至销地者,为时一二月,此又运输之特殊情形也。

南路

凡佛海、南峤、车里等地所产之茶,自阿墩子一途阻塞以后,初由澜沧之孟连土司地,出缅甸西北,至缅属北挥部中心之锡箔,上火车,西南经瓦城由大市(Thazi)而达仰光,换船约三四日至加尔各答,由火车至西哩古里,换牛车或汽车至加麟崩,又改用骡马入藏,此过去佛海藏销唯一之出路也,嗣以缅甸公路通至公信(亦作贵兴),逐拾西北一线,改由佛海驮运出打洛(属我国),至缅甸之景栋口(即孟艮),换汽车至公信,达瑞仰,换火车至大市,达仰光,循加尔各答入藏。其越滇江城所产,或循李仙江至越南,或自石屏至碧色寨,由滇越铁路运香港转销各地。

民国二十七年夏,经济部为开发农产,增加资源,建设西南经济起见,有开发新茶区之命,饬由中国茶叶公司负调查计划之责。

郑鹤春在滇考察

九月下旬,鹤春与冯绍裘技师派入滇,经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主席繆云台先生,建设厅厅长张西林先生作初步之商讨。皆以茶叶为我国特种农产之一,向为出口大宗,占世界市场第一位,第以自来视为农村副产,从未认作专业,努力经营,以致栽培制造连销各端,墨守成规,不加改进,而印度、锡兰、爪哇、台湾、静冈各地,植茶历史甚短,以政府之积极提倡,竟由附庸进为大国,蔚然为世界茶叶重镇。苏联自列植茶于五年计划以来,惨淡经营,成绩亦复卓绝。

顺宁实验茶厂全体人员合影

驯至华茶外销,一落千丈,降而居世界第五位,近则日益退缩,茶叶且为输入商品之一。若不急图振兴,前途至为暗淡。且自军兴以来,开发资源,为抗战建国基本工作。我国以农立国,工商幼稚,莫可讳言。

此时所赖以兴各邦换取器材,赖以平衡国际贸易者,其为此少数之农产物。故目前为对于茶之改良制造,增加产量,以及采用机制,期有一定标准,适合国际市场之需要,恢复固有之地位,实为不可或缓之图。

云南现成后方重镇,向为产茶名区,产量丰富,品质优良,普洱茶叶,久已驰誉海内。故以自来限于内销,销路又只限于本省及川藏各地,农民视为副产,甚至树老叶衰,产量日减。

成立之初的佛海实验茶厂

现在全省产茶区域除少数地带,尚能维持固有销路外,多数生产过剩,货弃于地,影响农村经济,极为重大。且自鸦片禁种以后,弃地尤多,民生益艰。补救之法,固不限于茶叶,然亦为最有效方法之一种。

是以就滇省论,关于旧茶区老树之整理,新茶区之推广,以及设厂制造,另辟销路,不独增加抗战之实力,实亦救济农村之急务也。爰经商决,先就滇省交通较便,产量较丰,易于入手各茶区,从事实地考察,以便规划进行。

十月上旬,商定考察计划,原拟取道滇越铁路,转个碧石铁路至石屏,经元江,墨江,宁洱,思茅,南峤,车里,佛海,绕道滇越,江城;再由宁洱至澜沧,景谷,景东,双江,缅宁,顺宁,昌宁,保山,大理,循滇缅公路返省。

郑鹤春考察路线示意图(图为1951年出版云南省交通路线图,仅作为文章示意)

嗣以适值雨季,行役维艰,乃定取到公路,先至顺宁,再由云县南行经前列各地,由石屏返省之议,当由建设厅派棉处处长张服真君,会同出发,往大理,蒙化,顺宁,昌宁,保山各县产茶之地,实地考察,阅时五旬,而返昆明。

在各地採鲜,试制结果,品质优良,认为有经营价值。时以转瞬雨季将届,而云县一路,又因故障,不能前进,爰即返省,研讨进行办法。

十二月初,总经理寿毅成先生,由渝飞滇,商定计划,组织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负制造责任,采取一边建制,一边生产之策。乃于十二月十六日开始办公,决定第一年营业计划,于顺宁,佛海两地,各设五千箱机制试验茶厂一所,从事制造外销红绿茶,并在宜良设立试验茶厂,以资示范,籍利推广。

同时组织云南茶叶改进委员会,负改良推广之责。又以滇省茶农,未谙外销红绿茶制造方法,战区茶工,又有救济必要,商准中央振济委员会,拨款挑选战区茶农茶工来滇,以便传习,并开办茶叶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干部,此为滇省茶叶经营外销之发轫也。

滇茶公司之使命与职责,实具有经营滇茶与兴开发滇茶之两方面。易言之,即具有一般企业机关之性能,以从事生产,增进资源为目的。同时又兼负开发滇茶,扶植农村之使命,与纯粹以经营生产为鹄的者不同,爰本就定方针,建制,生产同时并进。

于二十八年春季即在顺宁,宜良两地开始制造,制成内外销红绿茶八百余箱,佛海方面只制成茶样四五种,大样寄往伦敦,香港,上海,各地经中外茶师品评咸谓是项成品,具有华茶固有之风味,兼具印锡之特长,惊为得未曾有,疑非我国出品,其品质之优美与世界名产,实无可比拟,在国际市场,可以独树一帜,实为我国新发现之又一优良外销茶区。

顺宁实验茶厂全体人员合影

缘滇省身分肥硕,味厚汁浓,白毫丰富,世所罕睹。比之中外著称茶区之祁门印锡,诸名产,可谓各有特点,而滇茶固又具有特具性质,不能并为一谈者也。例如香气一项并不低于祁门,然与祁红又迥然有别,汤色滋味,则超乎祁红,甚比印锡,而又无印锡之辛涩,可合牛奶,可以单独饮用,与印锡必须配合牛乳者,又復不同。

中国茶叶公司吴觉农总技师谓茶品种之发现,已将国茶提前进步二十年。盖东南茶区所产之茶色味均不及阿萨姆之浓厚,而滇茶类似阿萨姆,弥足以補国茶之缺陷,以之制造红茶,色浓味厚,极适合欧美人士饮茶习性。我国如欲移阿萨姆种栽植成功而后大量生产,恐非二十年不为功也。

滇茶品质,既有定评,前途光明,发展有望,所赖政府当局,各界人士,督促提倡,多予援助,并望从事员工积极努力于经济建设,农民生计,当不无裨補焉。

二九,四,十二于昆明(一九四零年四月十二日)

『正文完』

补充1:郑鹤春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转引自郭红军《民国时期的中国茶叶公司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由一件拍品谈起》,《农业考古》,2017年第2期)

1938年夏,抗日烽火遍于东南。 国民政府经济部一方面为增进华茶国际贸易,尤其是扩展英销和苏销,争取外汇支持抗战;另一方面为保证和发展茶叶藏销,促进内地与祖国边陲地区的经济往来,加强民族团结,饬令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商承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藉中央及地方政治经济之力量,协同维护东南茶叶出口贸易于不坠;另一方面则需竭力筹划西南新茶区之开发,以期海口纵封锁,运输纵中断,东南茶区纵受威胁,而我西南新茶区之成功,仍足以弥偿其 损失。 ”

是年秋,中国茶叶公司先后遴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赴滇省进行茶叶调查,经 “亲往产茶区采鲜试制,判定品质优良,有经营价值,乃由中国茶叶公司寿总经理景伟与富滇新银行缪行长嘉铭,于1938年12月5日, 商定由富滇新银行与中国茶叶公司各集资国币拾万元, 组织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The YunNan Tea Corporation)”。

中国茶叶公司架构

筹设之初,采取一面建制, 一面生产为原则。 12月15日,即于昆明威远街锡务公司内开始工作,筹设茶厂。

1938年12月16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创立会。 总公司设于昆明市北仓坡6号。

1939年1月,择定顺宁东城外鼓山桥为顺宁茶厂(凤庆茶厂前身)厂址,以年产五千箱红茶为标准,开始购地建设。

1939年5月底, 中国茶叶公司遴派技师范和钧、技士张石城以及业务专员李拂一前往佛海筹设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经过多方努力,排除万难,用自制的制茶机械在 18天内制得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紧茶 一种以及老青茶三种,合计1170斤。

翌年,佛海实验茶厂正式建制。除试制红绿茶外,兼收制紧茶和圆茶。但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原以制造外销为主要任务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不 得不改弦更张,着力发展内销、边销,拓展侨销。

1939年9月,复兴茶厂在昆明成立,制造川销沱茶。

1940年3月,改宜良茶场为小型茶厂,以制造绿茶为主,兼制少量红茶。

1940年7月, 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呈准经济部注册,获颁“设字第二八七号”执照在案。

1941年春, 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康藏商人代表蒙藏委员会格桑泽仁订立合约, 由双方各出资15万元, 在下关成立康藏茶 厂,制造藏销紧茶。 同时,郑鹤春借视察佛海厂务、督运紧茶之际,特取道缅甸,与当地及马来西亚、泰国各侨领接洽,拟于缅甸之仰光集资组设振华公司,于泰国则与光华公司订立合约,设法推销滇茶。

1941年9月,昆明营业部在华山南路成立。

1941年11月中旬,四川营业分部在重庆成 立。

佛海、宜良茶厂相继于1942年末及次年初停产。

1943年8月25日,中国茶叶公司退出所持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金七十万元。

1944年, 云南富滇保险公司入股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并改组董事会:缪嘉铭、张邦翰、董思训、冯绍裘、郑鹤春等五人任董事; 推选缪嘉铭继任董事长。 改公司名称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呈准经济部注册,获颁“新字第 七八七号”执照在案。

1946年, 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并入云南人民企业公司后, 刘云阁接替郑鹤春担任经理, 郑则赴上海任职。

补充2: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大事记(1938-1950年)

(转引用自杨凯、刘燕、李晓梅著《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云南人民出版社,《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修订版)》,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1、《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事》,郭红军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

2、《云南名特优茶》,梁名志、何青元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

如何找到我们:

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搜索“晓德书屋”,就可以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来新的晓德书号分享、交流。

欢迎大家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喜欢茶文化的人看到。

识别二维码,加微信,加入晓德书号读者交流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