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学专著,其中记载了茶叶造假的手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茶叶的采摘不合时宜,制作不够精细,还掺杂着其他植物的叶子,饮用后会导致疾病。”
茶叶造假自古以来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次冲好”唐代以前人们对茶的认识还很少,很多人甚至没有见过真正的茶叶长什么样子,所以最开始的造假手段简直要用简单粗暴来形容。在唐代,有文献记载了,有人用“槐树、柳树的嫩芽”冒充茶叶的现象。这就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他们用这些树叶来冒充茶叶,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种手法如今估计是行不通了。
英国茶商也造假:茶叶在18世纪的欧洲价格逼近奢侈品,他们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中加入了桂樱,甘草,更有胜者雇佣穷人满大街回收喝过的茶叶渣兑入商品茶中出售。由此可见,当年英国茶商人可真是把《茶经》“读的滚瓜烂熟了”!。
皇帝都敢骗: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些贪图利益的人,购买外焙已经采摘的茶芽,将已经制成的茶饼研碎,更换成“北苑的茶模”进行制造,虽然茶的名字和制作方法相似,但其表面的纹理和色泽,又怎能逃过鉴赏家专家的眼睛呢?”
产区造假:就是普通的产区冒充知名产区的茶叶,茶叶的生产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影响。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茶叶造假只可蒙骗一时,真的假不了,假的他永远不能成真!
有缘份看到粤哥的“禅经”的茶友,希望可以“关注一下”,你的关注,是对粤哥的鼓励。
也可以把你的感受与粤哥分享,可能你的“一句话就能给粤哥思想的触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