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口吃尽妙玉沏的老君眉,说“好是好,就是味道淡些”。刘姥姥不懂得茶水“轻浮”之妙,也不明白茶具是成窑的还是汝窑的,沏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还是埋在地下五年梅花枝头的雪水,只是凭感觉知道好;
在新剧《梦华录》中,刘亦菲饰演的赵娘子和胡老板光是斗茶就演了一整集。她的点茶似跳舞,击拂如抚琴,一碗茶百戏震撼全场。来自钱塘的雨前径山茶对阵贵如金的明前贡茶北苑先春,各有千秋。茶具、茶饼和水都不同,两人各展手段,比汤色、水痕、茶味,一场斗茶表演精彩迭出……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高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亦通俗。位高雅之列,一盏茶毫不逊色;与通俗为伍,一杯茶尽显风流。这是yyds啊。
茶文化雅俗共赏,大观园内饮茶的讲究,电视剧中热火朝天的斗茶场面,吸引我想多了解一些有关茶的知识。
《大观茶论:寻茶问道》进入我的视野。这本书有古文,也有今译,原文和译文对照着看,不会被文言文这道门槛拦住。
原作者是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他是官家更是艺术家。译者王建荣,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副秘书长。
《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宋徽宗对茶道有精辟深邃的见解,品茶只要质量,不重视数量。他有才气,书、画、词、文,无一不精,这使得这本有关茶道的文献资料,成为茶专著中殿堂级别里的极致存在。
《大观茶论:寻茶问道》封面,古朴典雅的大红底色上,是宋徽宗的画像和瘦金体的“大观茶论”。翻开书,几乎每页都有插图——博物馆典藏书法、画作、高清晰实物实景照片,图文结合,古今结合,讲述茶的故事。
宋徽宗喜欢茶,对茶近乎疯狂的迷恋和追求。在他眼中,茶超越了饮品和文化,茶是艺术。再有至高无上、最强大的国家资源加持,才造就出赵佶这样最顶级的茶艺术大家,前无古人,后也很难有来者。
许嵩说:“你眼中的珍宝,是他眼中的尘埃。”宋徽宗认为上不得台面的茶,到老百姓这里,也是一种享受了。所以,无论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宋朝人过得很诗意,宋人的茶道是艺术的表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会冒出一些阿谀奉承之徒,揣摩圣意,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对茶道研究有利,但对于国家就是灾难了。
《梦华录》茶百戏
抛开国破家亡的故事结局不谈,《大观茶论》语言精辟,达意精准,把好茶“甘香重滑”讲解得非常有层次和意境。这里的“重”,不是刘姥姥说的味道淡的反义词,是指茶不仅有醇香,还要讲茶的结构、内质和力道,要有风骨。
“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就茶上来说,宋徽宗对茶就两个字:讲究,而且讲究到了极致。从采摘、加工、品鉴、烹点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致,这才有这本极致的作品。
干燥茶时九蒸九晒,点汤如银龙吞吐,七汤最好,击坲轻重自如……用全部的身心品味制茶的每个环节,品的是茶,更是人生。
隔着千年时光,茶专家王建荣以专业但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宋徽宗的经典茶论,让更多的人轻松茶艺术大师的品茶之道。
本来只是想借此书了解一下茶道,没想到书中有画,茶论中有诗韵之美,简直是一场极致的艺术盛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