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被误读了100多年

“闭关锁国”四个字,我背了二十年,今天才突然醒悟:它原来是英国人递给我们的认罪书,却被我们当成自己的检讨书。

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烟雾腾腾,两万箱鸦片滚进石灰坑,噼啪炸响。林则徐写在日记里的不是“天朝威风”,而是“白银止流”——他算过账,广州城里每流失一块银元,湖南就少一匹土布,江南就少一两生丝。烟毒只是表,银子才是里。

可伦敦的账本更冷:东印度公司1828年送出的鸦片价值,第一次超过英国全年茶叶进口额。没有这口黑烟,大英根本付不起下午茶。于是加尔各答的罂粟田疯狂扩张,印度农民把口粮地改种“白花”,因为公司收购价比麦子高五倍。三角贸易转起来:曼彻斯特的织布机→加尔各答的鸦片→广州的银锭→伦敦的银行。中国不是被踢开门,是被抽走地基。

再说“一口通商”。1757年乾隆下旨把外贸锁在广州十三行,西方教科书直接翻译成“lockdown”。可实际情况是:珠江航道每天挤满大小帆船,瑞典哥德堡号一次能拉走250吨茶叶,回程利润够买斯德哥尔摩半条街。英国下议院1813年调查员写道:“广州通关速度比伦敦快三倍。”限制的是洋人乱跑,不是生意不做。真正让英国商人跳脚的,是“公行保商”制度——想买茶叶,先交订金给官方指定的十三行,价格他们说了算。自由?对不起,这里是甲方市场。

所以鸦片不是“商品”,是武器。一包50公斤的烟土,成本40卢比,广州码头卖400银元,利润翻100倍。更狠的是金融杠杆: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拍卖鸦片收现金,伦敦交易所立刻开出6个月期票,商人拿票就能买下一船中国茶。白银回流伦敦,周期只要120天。林则徐烧的是烟,烧掉的却是整个英国国债的抵押品。伦敦金融城先崩溃,才有议会里的战争叫嚣。

虎门烧烟第45天,英国商人在《泰晤士报》登广告:为了维护自由贸易,必须教训“野蛮人”。翻译过来就是:我的高利贷链条断了,你得赔。1840年7月,舰队出现在天津海面,第一条要求就是“赔偿烟价”。注意,不是“赔偿货价”,他们自己都叫“opium price”,把毒品当货币算。

战败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最致命的不是割香港,而是“关税协定”。中国失去定价权,茶叶、生丝、瓷器从此按伦敦盘出价。广东茶商发现,同一片茶园,1838年能换十二匹洋布,1843年只能换四匹。真正的割脖子,是让你自己把血管接到别人的水泵上。

今天再看“闭关锁国”这口锅,忽然懂了:先有人开枪,再有人给你编故事,故事编久了,连受害者都跟着念。历史不是黑白翻转,是账本翻转——谁亏钱,谁就有动力改写台词。虎门那团火,烧掉的不仅是鸦片,还有我们替强盗写好的忏悔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