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库到茶房——清代宫廷“茶制”与规制(中)

到清代中后期,紫禁城和圆明园里的茶房已经不是随便煮杯茶的地方。它们成了一套运转良好的供应链,能把贡茶、泉水、鲜奶、水果、小吃按时送到皇帝、后妃和各种礼仪场合手里。每天的奶茶、祭祀用茶、宴席茶、赏赐用果,几乎都靠这群人和这些房子来完成。说白了,宫里喝茶,看起来随意,背后很制度化。

往前一点看,维修和管理的细节能说明问题。圆明园里有个奶茶房,乾隆五十七年还在大规模修缮:拆瓦换椽、补檐口、砌山墙,这些工作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把一处功能间按标准维护好,保证不会在关键时刻出毛病。再往前,乾隆二十年以后,内务府会按十年一届核查清茶房和茶房里的金银器具,坏了的要上报、入库、按样修造,这显示出器物管理的细致和延续性。

物资流动的具体数据更直观。御前奶茶的配比有明确数字:皇帝用的乳牛名额是六十头,每天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皇后用二十五头奶牛、茶叶十包;贵妃四头,妃三头,嫔二头。贵人和常在按分例每天用茶叶五包。皇子和其福晋是八头奶牛、每日茶叶八包。这里面还有个量化口径:一头奶牛每天交乳两斤。数据摆着,是讲规矩的。节日和宴会用的奶子也有清单:做粽子、月饼、花糕、寿桃等,每样动用奶子一百斤的记载并不罕见。

茶叶和果品的进出同样有章法。清茶房除了做茶外,还兼着存茶的功能。案卷里有普洱茶库的数字:应分王公的普洱一批约一千七百一十斤,实际动用一千二百六十斤;各寺庙和内庭每月要六安芽茶数十袋,全年需求四百余袋,可进货量常常赶不上,于是就得动用清茶房的库存。贡果也由清茶房接收保管。比如叶尔羌贡来的葡萄干两百斤、喀什噶尔两百斤,滦州每年采办的波梨一千个,都会交到内庭清茶房保存,等着上呈或赏赐。

具体到礼仪用茶的分发,也有程序。按礼部文牍,皇帝御殿日,尚茶房要备茶若干:四十筒放在御前,左右翼各二十筒,按官员坐次分赐。如果遇到嗣后恭遇皇帝,礼部会有文移,尚茶房依例再备八桶茶,每旗一桶,外藩来使还要多备一桶。祭祀时,茶房的头目和人员还要和礼部官员一起到圈内陵园取乳,恭谨地送到茶房。可见准备和分配不是临时决定,流程很明确。

再说组织架构。御茶房又叫“尚茶房”“上茶房”,专供皇帝和后妃。管理上由茶房管理总大臣统管,御茶房总领被授予二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的头衔,主事、尚茶正、尚茶副等也都赋予侍卫任命。通过俸禄和职位可以看出,御茶房在内廷的地位不低,待遇也比较好。除此之外还有皇后茶房、寿康宫皇太后茶房、皇子茶房等,皇子婚后也会分配茶房。不同朝代皇子数量变化,茶房的数量和分布也跟着走:前期孩子多,茶房多;中后期子嗣稀少,相关茶房也随之减少。

茶房内部的器具摆设也挺讲究。《内务府则例》记载清茶房的配器有一套清单:银驮壶、银火壶、银柿壶、银卤吊,以及锡制的各种壶、盘、盆、铜舀子等,皇后的清茶房里也有专属银器。这不是炫富,是为了不同场合和身份配备合适器皿,管理上要有台账,使用起来也方便。乾隆朝还规定每十年查点金银器皿,破损的要上报交库再按原式修复,这样的制度让器物循环使用,不至于浪费。

看茶房的日常工作要分几块来讲。第一块是日常饮茶和奶茶制作。御茶房负责皇帝和后妃的日常饮用,贡茶直接进入御茶房,水源讲究,玉泉山的泉水车子每天第一批进城成了惯例。旗人习俗里爱喝奶茶,宫里也有专门的乳牛供给,奶子由奶房每日交到茶房。制作过程中,对原料和比例都有严格要求(上面提到的配额便是明证),成品还要上呈或直接端到御前。

第二块是典礼和宴席用茶。除日常小杯茶之外,大规格的筵宴和仪式需要大量备茶,茶房之间要配合。例子里写得很清楚:保和殿的筵宴用奶子五十斤,皇上和皇后前做小吃要用奶子一百斤……这些数字说明茶房不仅是煮茶,还承担点心和小食的制作任务。

第三块是果品和临时食品的保鲜与分配。果园上缴的果品、外地进献的特产,都由清茶房接收。例如甘肃提督送的哈密瓜六十个,要经由理藩院转奏,再交清茶房。每到收获季节,清茶房既要保鲜,又得按需要分发到各处。

这些工作靠人来完成,头目和侍卫负责组织,茶房的普通人员负责操作、保存、搬运。日常里,泉水要提前取来,奶子要及时接收,器具要擦洗保养。遇上大典,大家按礼部的排序和分配来走流程,不允许出错。细节里有严格的量化,有定期的器具清点,还有对房屋的维护,形成一个闭环。

最后一句放个小感叹:在那套体系里,连一杯看似寻常的奶茶都不是随便来的,背后是一整套人、物、事的编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