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香浓郁,汤水稠润的2025头采米针,如何泡出它的鲜、香、甜、糯

1、

昨天上架完2025头采米针《月下芦》,就累瘫了。

喝得心满意足,晒得全身懒洋洋,设计了新的包装,到太阳准备落山的时候,就觉得好像被妖精抽走了精气神的唐长老一般,累得只想眠一眠。

然后,就真的,睡了过去。

还有个短短的梦。

醒过来的时候不记得梦里的具体情形了,好像去水边采野菜了,李麻花为了抓一只青蛙,把我扑倒在淤泥里。

我在美丽的曲裾被泥水染脏的心痛里醒来....

这个梦,一定是因为睡之前喝头采米针想到了《诗经》里的野草而做的。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去水边采过野菜。

小时候的周末,会去海边,淘小海。穿上雨靴,提上小桶,拿个小铲子,挖小螃蟹,比賽谁挖得多。

不过李麻花一定比我挖得多。

我只会用铲子,并且还要仔细着不要让海滩上的淤泥弄脏裙子.....但李麻花丝毫没有这种顾虑,她主要靠两只手掏挖,必要时还会整个人扑上去。

回家看到浑身是泥的李麻花,老李会笑得一脸慈祥,拉她去热水底下冲洗。

还会给她煮酸辣鱿鱼汤喝。

而我要是身上带了泥回家,母上大人会叫我自己洗,并且,第二天还要去旁听庭审,还要讲出来案件争议的焦点,以及双方辨论的重点,以及我自己的判断。

哼哼,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长大后我一点都不想去当律师。故意考砸统一司法考试,还去了报社实习。

最后,做了一个卖茶的人。

然而,仍旧是每天写字,写的还是跟辨护词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议论文。

可见,人生的剧本其实早早就写好了,我们所有的不甘不愿,也只是如驴子在徒劳地绕圈,而已。

2、

每次上架一款茶的时候,总是想着,第二天,要写一篇关于这款茶如何冲泡的文字。

毕竟,冲泡的手法虽然大同小异,但个体的差异,个别的因素,也会影响到一泡茶的好喝与否。

尤其是第一次购买小陈茶事的茶的茶友,就更加地需要这样的一份冲泡指南。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稀薄的。

并且,信任也就只有一次,是以,村姑陈十分珍惜这一次难能可贵的信任。

也因此,不想辜负这难得的信任。

那么,如果因为冲泡的方法有异,从而导致新茶友对这款茶产生误解,从而取消了信任,于村姑陈而言,是很重大的损失。

不是害怕这个单子没了,而是因为伤害了一位曾经真心对小陈茶事打开心扉的茶友,而心存欠疚。

所有予过我信任的人,村姑陈一定要给予同等的回报。

这样,午夜梦回的时候,才不会辗转反侧,内心难安。

故而,尽可能地,在每上架一款产品之后,写下这款产品独有的冲泡技巧、冲泡须知、冲泡手法,以及茶具特殊要求,是村姑陈心里一定想做的一件事。

当茶友收到茶,并且,没有因为冲泡方式有异而将它泡得很难喝,反倒是因为冲泡得法而泡出超常发挥的好茶来,是茶友之幸事,亦是村姑陈之幸事。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茶友心悦了,我方才心安。

3、

啰嗦了这么久,该到正题了。

关于这款花名叫做《月下芦》的2025头采米针的冲泡,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第一个就是,水温一定要高。

一定要沸水,一定要沸水,一定要烧得沸沸的水。

并且,烧得沸沸的水,要立马浇下去,不可以停留。

不要想着,这水刚开,还沸腾着,不方便冲泡,倒水出来的时候容易溅到桌面上或者溅到手上,于是就放一放,让它平静之后再提壶注水。

这种想法是对的,而是,只适合炎炎夏日,而不适合当下。

当下的天气,是冬天,不说数九寒冬吧,至少室内温度也不会高于18度——开室内暖气的不在此列——哪怕是我们南方又南方的闽粤桂地区,小寒阶段的室温也不会高于22度。

这种室温,室内烧开的水,是很容易冷却下来的。

停个3-5分钟,水温一下子掉5摄氏度以上,很正常。虽然没有具体测量过,但实验过几次,放凉一下子的水,倒出来的时候,冒的汽就不如沸腾的时候多了。

看上去就是温温的。

这种温度的水,泡茶的时候,就无法尽释茶叶的香气与滋味——高沸点的那一部分物质,就损失了。

所以,冬天泡茶,尤其是泡昨天上架的这款花名唤作《月下芦》的2025头采米针,一定要沸水,沸腾的就冲下去。

不要怕烫伤它,太姥山的高山白毫银针,由5-7层笋壳状物质包裹而成,它比我们的手指上的皮肤都厚实、都坚硬,是不怕烫的。

并且,它还极喜欢沸水,非沸水不欢,非沸水,不出高扬的清丽花香与浓郁野草毫香。

我们泡真正的太姥山头采米针、头采银针、白毫银针、荒野银针....这些壳厚壳硬的、白毫厚实的高山银针时,切切不要把它想象成娇花。

它们是野草。

疾风,知劲草。

尽情地用沸水去浇它,让它把太姥山的钟灵毓秀,尽数释放到汤水里,尽享甘霖吧。

4、

冲泡头采米针,以及各种容易撬碎的茶饼,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合理地控制好盖子与盖碗之间的缝隙。

切勿因为赶时间出汤,而随意合盖,匆忙出汤。

因为,头采米针,它的个头,真的是太小太小了,比一般的银针,还要短上一截。

若冲泡头采米针的时候,跟冲泡其它的白茶一样,本着快的原则,着急忙慌,便极容易让盖子与盖碗之间的缝隙合得太宽。

导致出汤的时候,这些个头细小的米针,就很容易从这宽大的缝隙里漏出去,随着茶汤,倾泄直下,流入公道杯中去。

有的时候不小心,盖子缝隙合得太大,小半杯的头采米针,就这样倒入公道杯中了。

呈现出一副泥沙俱下的画面。

实在是不利于观赏茶汤,也会让前几冲的茶汤,滋味过浓,影响口感,还会影响米针的耐泡度,影响茶友对这款茶的观感。

故而,我们在泡2025头采米针《月下芦》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出汤,不着急,拿起盖子,对准盖碗,合上,并调整一下盖子与碗身的缝隙,让盖子与碗,不要那么分开,缝隙留小一些,再端起盖碗,倒出茶汤。

这样控制好缝隙的出汤,才不致于让小米粒一般的头采米针,过多地倒出公道杯,过多地浸到公道杯中去。

而如果,实在是不小心,米针倒多了,进公道杯了,怎么补救呢?

很简单,出汤之后,马上端起公道杯,拿竹子的茶夹,一粒粒夹起这些小个子米针,放回盖碗里就可以了。

夹的时候尽量快,因为晚一刻,米针就与公道杯中的茶汤多接触一刻,也就让米针多释放一刻的内质于汤中。

使茶汤过浓。

5、

冲泡其实并不麻烦。

村姑陈写下上述文字,虽然看上去洋洋洒洒,足足两千多字,但当列位看官收到货之后,自己实际操作一两次,也就全会了。

纸上看,很复杂,实际泡一次,很简单。

老陆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陆愚孝,在大事情上却不含糊,治学也严谨,他说的这番道理,是有道理的。

大家就练起来吧。

多冲泡,多练习,自然就,驾轻就熟了。

在这个冬天,有暖暖的阳光的午后,在阳台上,沐着温暖的阳光,吹着轻柔的风,看树影摇曳,品茶香袅袅。

岂不美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