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于沈阳化工大学顺利闭幕,由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名学生组成、教师秦华光指导的“绿茗先锋队”团队,凭借参赛作品《强农碳路者——生态低碳茶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成功跻身全国17强“双碳之星”争夺赛,斩获一等奖,成为安徽省高校中唯一入围该环节的项目。
“茶叶种植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这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多次走访茶园、与茶农深入交流中,茶叶种植的高碳排放问题引发了团队成员的关注和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茶叶低碳种植呢?”怀揣着疑问和好奇,团队开启了长达2年的低碳茶技术研究。

“不知道能不能做成,我们想试一试。”
“低碳茶技术并不只是这短短几年研发完成的,学长学姐留下的关于茶叶种植技术的科研结果是项目启动的重要基础。”团队成员、学科教学(生物)专业2024级研究生陈静怡介绍。
缺乏实验田地、效果呈现缓慢、茶农对新技术的质疑……项目启动阶段,如何获得更多的实验机会是团队碰到的首要难题。“好好的茶叶不喝,用来做实验,这实在有点浪费。”茶农说。学校附近茶农普遍年龄偏大,对“低碳种植”这一概念了解较少,种植茶叶通常依靠经验,有害虫便用农药杀虫,养料不够就便添化肥,考虑相对单一。
“春茶是茶农的收益主要来源,而夏、秋茶通常味道苦涩,少有人购买。”即使没有人购买夏、秋茶,为了保障来年春茶的产量,茶农仍会定期修剪茶枝,因此,为了避免影响茶农的正常经营收益,团队选择夏秋两季进行茶枝样本采摘。“我们经常从收益、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向茶农解释低碳种植的益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陈静怡表示,新技术代替老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项目还在启动实验阶段,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做成,我们想试一试!
“比起付出,茶农们的肯定更让我们激动不已。”
暑假期间,得知项目仍有大量的工作没有完成,团队成员、学科教学(生物)专业2024级研究生龙洪婕主动放弃假期,花一天时间调试好手头的实习工作便赶回学校继续实验,打磨项目。
“夏季蚊虫较多,长袖长裤是我们暑期科研的经典穿搭。”龙洪婕回忆,科研阶段,每日往返住地与茶园、中午顶着太阳采摘、高温与奔波是团队面临的最大考验。“我们成员之间配合都十分默契,大家从不抱怨环境条件,有活都是抢着干。”
经调研观察,团队成员们发现农药依赖、化肥过量、修剪枝焚烧是茶叶种植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发现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谈到如何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保证茶叶产量和质量,以减少农药使用为例,龙洪婕介绍到,农药主要用来减少害虫,他们通过害虫与它的天敌之间的营养关系,提取茶树中能够吸引害虫天敌的化学信号并将其影响扩大,当茶树被害虫所侵蚀时,它释放出这种化学信号,吸引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效果,以此减少农药的使用。
除“以虫治虫”技术外,团队还创新构建了“预测-替代-循环”三位一体技术体系,结合“茶-菌-猪-肥”生态循环模式,成功将茶园从“碳源”转为“碳汇”。“把茶园比作一个带有水龙头的水池, 减碳只是把‘水龙头’关小一点,增加碳汇则是把‘排水塞’拔掉,形成减碳、固碳、增加碳汇的优良循环。”龙洪婕表示,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茶农愿意来了解、尝试使用低碳茶种植技术,并将这项技术投入生产使用。
目前,项目已获12项知识产权、发表15篇SCI论文,在5000亩茶园推广应用,为茶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范式。“比起付出,茶农们的肯定更让我们激动不已!”

“既然都做了,那就放手一搏!”
强大的竞争对手、尚不成熟的项目方案、短暂的备战时间……“比赛给我们预留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星期,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情绪很快从得知入围的惊喜、激动转变为对未知比赛的紧张和担心。”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5级王幽静说。
“既然都做了,那就放手一搏!”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5级研究生徐慧炜直言。比赛准备阶段,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团队成员们开展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对项目内容查漏补缺,反复打磨PPT内容。“这个部分是保留还是删除?”“这页PPT是否还需要再添加一些补充内容?”……团队讨论相关内容是否应纳入项目报告的声音此起彼伏。据团队成员回忆,团队指导老师、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穆丹主动腾出办公室,给团队成员提供备赛场所,稳定学生们紧张的情绪。
“得知项目在全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奖的瞬间,整个团队都充满了惊喜与激动。”谈到发起项目的初心,龙洪婕坦言,他们项目的核心是希望通过优化茶园碳汇管理模式、构建生态种植技术体系,让茶农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实在在提高收益。“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大家日夜奋战的认可,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双碳”领域创新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4级研究生周琪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化项目研究,把大赛中的交流成果转化为落地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挖掘茶园生态系统的多元价值,助力茶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更多茶农,在“双碳”目标的实践中书写青年科研人的担当。
(文/邹紫奕 图/由受访者提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