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博会刷屏!一杯茶如何串起半个地球?

武夷山茶博会刷屏!一杯茶如何串起半个地球?

武夷山的秋,总是带着一股子清幽的茶香。2023年11月16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这片岩韵之地拉开帷幕。这场延续了十六年的盛会,早就不只是卖茶那么简单了——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喀山、圣彼得堡、恰克图这些地名,都悄悄串进了武夷山的烟火气里。

今年头一回,“一带一路”国际展区升级成了“一带一路”馆。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冒着热气,南非的路易波士茶摆在显眼位置,连乌干达的手工编织篮都被游客围住拍照。张佳韡是上海枫灿贸易的执行董事,他带来的路易波士茶原料来自塞德堡高原的线叶金雀花,零咖啡因,天然草本,听着就让人安心。他一边倒茶一边笑:“第一次来,没想到武夷山的人这么懂喝新东西。”

老茶人段家席从缅甸过来,专门提前几天到。他说自己是冲着“大红袍母树”来的。“对我们做茶的人来说,这里不是景点,是朝圣地。”他走了一圈产区、茶厂、文旅项目,心里已经有数:回去要学这股“茶旅融合”的劲儿。

更热闹的还在万里茶道馆。一头骆驼模型引来不少孩子围观,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叶卡娜举着相机拍个不停。“我在武夷学院读书,这次真是开了眼。”她说自己喝了岩茶,吃了茶点,还认识了好几个外国朋友,“原来一条茶路能连起这么多地方。”

武汉大学的俄罗斯姑娘白雅轩更认真,她的研究课题就叫“重走万里茶道,遇见东方”。这次她来参加国保单位文化联盟座谈会,听完冯晓光研究员的分享,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冯老师说,万里茶道压根不是一条固定路线,而是个流动的经济网络——武夷山、羊楼洞这些地方曾经是“起点”,后来变成了加工、交易、金融一体的中心;汉口、张家口也不只是中转站,而是南北交汇的枢纽。“它不是路,是动脉。”这句话听得人心里一震。

斯黛拉代表俄罗斯科技东方有限公司发言时说得实在:现在莫斯科的年轻人开始搞茶俱乐部,还有博士专攻中国茶文化,甚至玩起了花果拼配。她说:“我们保护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怀旧,是要让它活到现在。”

韩国嘉宾李彩庆已经是第二次踏足武夷山,但第一次参加茶博会。她喜欢这里的山水,更痴迷那一口“岩骨花香”的滋味。“你能闻到风里的味道不一样。”她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像是真的看见了什么。

茶席上没人说话,只有水声、杯响。一只青瓷盖碗静静坐着,几只小杯错落排开。主人烫杯、投茶、注水,动作轻缓如呼吸。一圈人围坐着,等一盏新茶出汤。那一刻,语言不通没关系,国籍不同也不碍事。茶一入口,什么都懂了。

外交官来了,学者来了,商人来了,学生也来了。他们在武夷山碰了面,聊起了申遗、供应链、文化交流。没人提KPI,也没人算ROI,但合作的种子早就在香味里埋下了。

武夷山的茶,从来就不只是解渴的东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