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云南最早的”制茶工艺!

云南茶在历史上最早的制作工艺是什么?这一问题,即便放到中国资深茶叶圈中,也很少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那么,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茶叶最初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当时的人们又遵循着怎样的工艺与智慧?

本文就将带着这些疑问,从古籍记载与历史文献入手,一步步追溯云南制茶技艺的源头,为各位茶友揭开这段被岁月模糊的制茶记忆。

01:

误区澄清:

生茶、绿茶

都不是云南最早制茶工艺

多数人会下意识地猜测云南最早的制茶工艺是生茶或绿茶,但这两种答案都不正确。

其中,将生茶工艺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截至 2025 年,满打满算仅 30 年左右历史。关于生茶工艺的详细剖析,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展开。

02:

典籍佐证 1

《徐霞客游记》:“滇茶第一”的

“感通茶”是“绿茶”

如果部分茶友能将答案猜测为绿茶,已经非常不简单。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 年)三月十三日,徐霞客抵达大理前,曾提及有 “滇茶第一” 的感通茶。

他不仅饮用了感通茶,还观察到感通茶 “炒而复爆” 的制作工艺。部分茶友可能认为 “炒而复爆” 对应的是生茶工艺,但书中记载:“炒而复爆,不免黝黑”。

也就是炒完之后马上暴晒,茶叶不免黝黑。如果当时的茶就有如今大多数普洱茶茶饼那样黑不溜秋的观感,他就不会单独写出 “不免黝黑” 这四个字。所以徐霞客当时喝的是绿茶,而非生茶。

03:

典籍佐证 2

《百夷传》:“沽茶”为“发酵茶”

既然生茶、绿茶都不是云南茶最早的工艺,那答案究竟是什么?要找到真正的源头,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比《徐霞客游记》早两百五十多年的另一部重要典籍 ——《百夷传》。

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成书的《百夷传》是一部稀缺古籍,专门记录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提到云南德宏一带有一种被当地少数民族珍视的茶,名为 “沽茶”(也作 “谷茶”)。《百夷传》对沽茶制作方法的记载十分清晰:“春夏间采煮之,实于竹筒内”,即采摘春夏两季的鲜叶,放入锅中烹煮至熟,(需注意,民国时期的文献中,鲜茶叶被称为 “生叶”,制作时需先通过烹煮实现把茶叶弄熟)。

随后将煮熟的茶叶紧密填入竹筒,在竹筒两端涂抹泥土,形成没有多余空间的封闭微环境。

原文还提到 “过一两岁取食之,味儿极佳”,可见当年制作的沽茶口感不佳,需存放一两年后,味道才会达到极佳状态。

从 “味儿不佳” 到 “味儿极佳” 的口感转变,本质是茶叶发生了发酵。即便文中没有出现 “发酵” 这两个字,但实际上它发生了发酵。

因为茶叶只要满足特定条件,就会自然发酵:需具备糖(碳素)、蛋白质(氮素)、氨基酸(氮素)、无机盐(茶叶经火烤后残留的灰烬即属无机盐)与生长素(维生素),再搭配适宜的温度与湿度,茶叶就会无时无刻不在发酵。

04:

结论:

云南最早制茶工艺为“发酵茶”

所以,云南茶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制作工艺,是发酵茶。这一结论,才是云南茶文化中最应被关注与传播的核心知识点。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大家觉得本期内容有用,有趣的话,

也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并转发给更多朋友哦~

我们下期见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