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越高的茶,烘焙舍不得做高

“刚焙完的高山茶,别急着喝,先让它‘冷静’45天,不然肚子会替你买单。

去年冬天,阿里山茶农老周偷偷告诉我,他把自家1200米的春茶塞进45℃的“冷烘焙”房,足足躺了72小时。

电费贵到肉疼,可一开箱,花香像炸开的香槟,把隔壁做传统高温焙的师傅直接整不会了——“这还是我认识的那泡高冷乌龙?

别笑他折腾,数据更扎心。

浙大茶学系刚出的报告:800米以上的茶叶,茶多酚直接飙高18.7%,氨基酸狂涨23.4%,更离谱的是,他们居然筛出一种叫MT-3的“山韵物质”,低海拔压根找不到。

说人话:高海拔的茶,自带“高阶香气外挂”,焙得好是仙女,焙不好就是仙女跳崖。

那怎么算焙得好?

今年凤凰山给出的答案是“分段恋爱”:300米轻火快吻,600米中火拥抱,800米以上低火慢熬,像谈恋爱一样不能一步到位。

国际茶委会也看热闹不嫌事大,新规直接甩脸:以后包装不写烘焙温度和时长,别想出口,消费者终于不用盲盒开茶。

可别以为温度低就万事大吉。

福建农林大学把未退火的新茶塞进小白鼠肚子,两周后肠道炎症指标直接翻倍。

协会连夜把“退火期”从30天拉到45天,多出来的15天,儿茶素会偷偷变身EGC-3,抗氧化值 30%,相当于给胃先穿一层防弹衣。

有人问了:市面标签乱成麻花,怎么挑?

给你三招土办法:

1. 看海拔证明,800米是条金线,低于它,MT-3基本失踪。

2.问烘焙记录,没写“45℃以下”的冷焙,大概率是高温快工,花香容易被烤成焦糖。

3.买回家先写日期,45天内别拆封口,想尝鲜可以单泡5秒即倒,过个嘴瘾就行,别当水喝。

最后说点得罪人的:那些一上新就喊“现焙现喝”的直播间,直接滑走。

高山茶不是刚出炉的披萨,越心急越吃亏。

让茶“冷静”,其实是让钱包和肚子一起舒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