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别猛补了:我用4杯“桑葚元气茶”,三分钟把秋燥按住了

这两天早晚凉了,但办公室空调还在吹,我嘴唇直接起皮,嗓子像被砂纸蹭了一遍。光灌白开水,半小时又干。说白了,这是秋燥叠加空调“二连击”。我试过一圈,最后停在四杯“桑葚元气茶”上,简单、好喝、愿意多喝,这才是解决干的第一步。
我一直不太赞成一入秋就大补,羊肉汤、重滋补那一挂,很多人越补越上火。秋天更适合“轻润”,口感清爽、水分到位、糖不超标,让身体舒服地接住昼夜温差。桑葚很适合做底料,自带清甜和果香,花青素带来那种“入口就润”的体感,关键还好搭。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能把人留在杯子边,才有可能真的补水。

我自己的基础杯是桑葚加柠檬的早安版。早起一杯,酸甜一口下去,嗓子立刻有“活了”的感觉。我一般拿五六颗桑葚,先用一小杯温水泡一会儿把果肉泡软,再放两三片薄切的柠檬,最后按口味加点蜂蜜,轻轻一搅,静置两分钟就能喝。怕酸的同事张姐会少放半片柠檬,蜂蜜也只用温温的水冲,这样香味不被烫散。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是纯白开水,因为有点风味,你才会自觉多喝两口,补水这件事就成了。
早晚一凉,手脚最先“抗议”。我同事小周就是典型的怕冷体质,他的保温杯里常年是桑葚加桂圆加红枣的暖暖版。做法也不复杂,红枣先去核和桂圆一起洗净,和桑葚同放杯里,倒温水,盖上盖子捂三五分钟,甜味慢慢出来,喝着整个胃都暖了。说实话,这杯是我加班回家最想喝的,身体发紧的时候,暖意比任何大道理都顶用。如果你在控制糖,可把桂圆和红枣量都减半,口感依旧够柔和。

有时候立秋后大家容易补过头,火锅、牛羊肉一顿接一顿,第二天嗓子就“冒火”。这时我会换成桑葚薄荷的清爽版。新鲜薄荷两三片配上四五颗桑葚,先用勺子轻压一下把果香带出来,再倒凉白开,喜欢冰口感的丢两块冰,静置一分钟,像风从喉咙眼里吹过去。我朋友阿豪爱吃重口,油腻后他只喝这杯,说“不是治病,就是顺口舒服”,我认同,舒服本身就是信号。
如果你像我一样一天对着屏幕八九个小时,眼睛干得频繁眨,那就把枸杞加进来试试。我一般是桑葚配一小把枸杞,温水冲泡,捂两分钟,喝水的同时把果子也嚼掉,不浪费。我的主观感受是,眼干的那股“涩劲儿”会缓下来。这里强调一下,大家状态不一样,这只是体感分享,涉及特殊人群或用药情况,最好先问医生。

很多人做不出味道,是水温和等待时间没拿捏住。我自己的经验是,蜂蜜别用烫水,入口温、手背不烫的温度更友好;桑葚和枸杞这类泡两三分钟就醒味,时间太长反而寡。如果你怕麻烦,直接备一罐冻干桑葚放办公桌,干净、耐放、随手就能来一杯。有血糖管理需求的人,蜂蜜、红枣、桂圆都要少,甚至不放,靠桑葚和柠檬的风味就挺好;儿童不建议直接用蜂蜜;过敏体质先少量尝试,感受下再加量。
为什么我会把这四杯当“立秋仪式感”?一是它不需要厨房,三分钟就能从“干巴巴”拉回“顺滑感”;二是它轻补不累赘,不会给身体增加负担;三是它真能让你多喝水,润是水带来的,味道只是诱因。接下来这一个月昼夜温差会拉得更开,空调逐渐撤退但暖气还没来,这段时间最难受,提前把保温杯安排上,别硬扛。说白了,润到不油,补到不燥,就是秋天的小胜利。
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职场润燥四杯”,不神神叨叨,也不求立竿见影,就是让你今天多喝一口、嗓子少难受一会儿。你可以按自己的口味微调,酸甜咸淡都是你的气质。喝到合适,你的状态会给你答案。
你那边秋燥最明显的信号是什么?嘴唇起皮、嗓子冒火还是眼睛干?你在办公室或家里有什么好用的润燥小配方,或者这些做法你会怎么改良,更合你口味?说说你的体验和做法,咱们互通有无,少走弯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