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昨晚,有位茶友来诉苦,说他和人起了争执,想让李麻花评评理。
我让茶友仔细说来。
起因是,茶友在一个视频下评论交流,说岩茶8克左右喝起来刚刚好。
结果有人反驳,认为一泡装8.3克的岩茶,泡出来全是焦糊味,根本没法喝。
对此,对方的解决方法是,把茶量减半,只泡4克左右更好喝。
茶友觉得荒谬不已,直接点破,是那人买的茶品质有问题,好的岩茶用8克左右的茶量,配110毫升的盖碗,滋味是正正好的。

谁知,对方丢下一句“好喝不就行了?”,把茶友堵得哑口无言。
茶友觉得憋屈,却又不知如何继续理论。
大致了解经过后,我告诉这位茶友,与这类人交流,完全是对牛弹琴,不用太放在心上。
说不定,一饼做旧茶放在对方面前,对方也会觉得滋味不错。
岩茶的投茶量,与茶汤出现焦糊味,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借这个例子,正好一次性说清。

《2》
岩茶的标准投茶量,是一泡8克。
搭配110毫升的盖碗,正好符合1:12的茶水比。
这个比例,是无数茶客与茶商,摸索出来的黄金配比。
用这个茶水比泡岩茶,能均衡地展现岩茶的香气与滋味,茶汤浓淡适宜。
后来市场上出现的8.3克一袋的岩茶,是在原本的标准上做了微调。

轻微的增量,能让茶汤滋味变得更浓郁、更受茶客欢迎。
茶量多了,耐泡度也会增加。
于是,8.3克的规格才渐渐流行起来。
茶量轻微地增加,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毕竟,这0.3克增量,不会给茶汤风味带来太大的转变,也不会让茶汤生出什么不好的滋味。
除非,茶叶品质本就不佳。

《3》
焦糊味,来自茶叶本身,来自劣质岩茶。
得当的焙火,会为岩茶带来舒缓的焙火香。
炒瓜子香、烤坚果香、焦糖香等温暖、干燥的香气,都属于焙火香。
它们经由高温凝聚在一起,成为岩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标志之一。
那种刺鼻、呛人的焦糊味,不是正常焙火工艺的结果。
只有当一款茶焙火的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把茶直接焙焦了、焙“死”了,才会出现明显的焦糊味。
这种出现重大工艺缺陷的茶,一般被称为“病火茶”。

除了焦糊味之外,僵硬、发黑、缺乏活性的叶底,也是病火茶的象征。
所以,那位喝肉桂投茶量减半的茶友,大概率是买到病火茶了。
当他按照标准投茶量冲泡时,病火茶中的焦糊味一齐释放,让人难以下咽。
而减少投茶量之后,茶少水多,焦糊味被稀释、变淡、甚至消失了,茶叶自然就好喝了。
投茶量减半,看似是为了喝更好喝的茶,实则在迁就劣质茶。
可这种毫无品饮价值、喝多了还喇嗓子的病火茶,有什么迁就的必要?
将就喝茶,最后承担风险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4》
8克、8.3克,都是合适的投茶量,一次一包正好。
投茶量多了、少了,都不是好事。
投茶量太少,茶味变淡,喝不出茶叶的完整风味不说,就算喝到了劣质茶,也可能被蒙在鼓里。
自己主动减少投茶量,去掩盖茶叶缺陷的行为,则无异于掩耳盗铃。
而且,如果每次拆开一袋茶都只泡半包,那剩下半包茶的储存也是个问题。

与之相反,茶量太大的岩茶,也有不少猫腻。
市面上10克、12克一袋的岩茶,基本都是内质单薄、茶味寡淡的劣质茶。
因为投茶量越多,茶味就越浓郁。
品质不佳的茶,只能通过增加投茶量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缺陷。
需要过量投茶泡出来才好喝的茶叶,本身的品质值得怀疑。

《5》
按照正确的茶水比冲泡,才能客观地品出一款茶的风味。
岩茶一泡8克的量,与存茶的“三层包装法”一样,是经历长期验证,才得以广泛应用的。
正常冲泡,茶味却不对,应该立刻在茶叶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改变正确的冲泡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劣质茶。
在面对劣质茶时,正确的态度是直接舍弃,而不是用各种方式为它找补。
绞尽脑汁就为了喝上一口“好喝”的劣质茶,实在难以理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