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菊是“花中君子”,藏在“采菊东篱下”的诗行里,却少有人细品它的“双面人生”——一面是文人笔下的清雅风骨,一面是融入寻常日子的实用良方,从案头清供到杯中茶汤,把秋意过成了既有诗意又有暖意。

菊花的“雅”,藏在千变万化的花姿里。别以为它只有黄白二色?实则它早已在三千年栽培史中玩转出万千风情。“绿云”开时如凝露的绿雾,细管瓣卷曲如环,老绿中透白,把秋日的生机锁在花瓣间;“帅旗”则自带威仪,紫红花瓣如旗面舒展,中心黄绿筒状花似旗穗,风一吹就像中军帐前扬起的令旗;还有“红衣绿裳”最是娇俏,玫红花瓣裹着黄绿花蕊,层层叠叠如美人霓裳,需精心照料才能绽放。古人给它起的雅称更见偏爱:苏轼唤它“傲霜枝”,李清照称它“黄花”,史铸赞它“金蕊”,每一个名字都藏着对它风骨的敬意。

而菊花的“俗”,却更见贴心。早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时代,就已走进生活的烟火里。如今泡的菊花茶,藏着最实在的关怀:长期盯屏幕的人爱用杭菊配枸杞,它性子平和,能帮着润眼明目;感冒初起嗓子发紧,泡上几朵贡菊,疏风清热的劲儿比吃药多了几分温润;就连不起眼的野菊,虽苦寒伤胃不宜常饮,却能在急性咽炎发作时派上大用场,这便是菊——在需要时送上暖意。

春天跟着百花抽芽,却不抢桃杏的风头;夏天贴着草木生长,不与荷莲争碧水;等到万物凋零的深秋,才把积攒的力气全绽在花上。花开尽了也不浪费,烘干后入茶、酿酒、做糕,甚至能入药方。老辈人说秋燥伤身,就用菊花煮水熏鼻,宣通鼻窍的效果比药膏温柔得多;肝火旺导致耳鸣眼花时,一杯菊花茶下肚,清肝火的功效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它不像牡丹那样把“富贵”写在脸上,也不似兰花那样靠“幽寂”博关注,只是默默把自己活成“隐士”——既有风骨,又懂人间。

秋日午后,不妨泡一杯菊花茶,看花瓣在热水中舒展,闻着淡淡的冷香。菊花把清雅藏进诗意,把实用融进生活,在每个秋日用一朵花的时间,教会我们:诗意不在远方,就在烟火与风骨相融的日常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