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普洱茶制茶大师制作的茶叶?

怎样看待普洱茶制茶大师制作的茶叶?答茶友问:

声明:我不卖茶,只品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昨天,一位茶友给我留言,“看作者也很喜欢普洱茶,不知道你有没有大师制作的精品普洱茶,又不知道你认识几位制茶大师,若是不认识制茶大师,你的普洱茶又是从哪里来的,能好喝吗?”

欢迎这位茶友的互动和交流!

你这个问题很犀利,竟然问到了我的短板,我不认识那些所谓的制茶大师,我跟他们没有任何交集!

我喝的普洱茶基本上都是自己到茶山找茶农买原料,然后请人制作的普洱茶!

虽然都是最传统的工艺,但我觉得并不比任何大师制作的差!

当然,这只是臆测,因为我从来没有喝过大师制作的茶,只是想象中我觉得我从茶山带回来的普洱茶更好喝!

在很早很早以前,专家大师基本上都是褒义词,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做到了出类拔萃!

但现在某些专家大师真是令人不敢恭维,而且不敢苟同,生怕被骂八辈祖宗!

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任何权威性,但我就是从骨子里反感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戴着高帽子的人!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做《坐井观天》,这说的也许就是我这种人了,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于一些专家大师不屑一顾!

在我的认知里,任何茶叶,包括普洱茶都是从一种叫茶树的树上采摘的树叶,经过加工以后成为了茶叶!

而这个叫茶叶的东西,在我们国家有严格的定义,他就是一种能喝的食品,或者说直接叫饮品!

最早的茶叶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那个时候更看重的是茶叶的药用价值!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有了以茶待客的习俗,那个时候的茶叶都是混杂这多种东西一起煮饮,比如姜、葱、菽等!

一直到初唐,这种杂以各种物品煮饮得习惯都还在,直到茶圣陆羽的《茶经》出现以后,饮茶才越来越规范!

到了宋代,人们又开始斗茶,那个时候的斗茶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点茶法!

到了元代,则是点茶法和煎茶法并行,并不能说谁更高级!

一直到明代以前的茶叶,喝之前基本上都是碾碎呈茶末状饮用,而源自唐朝时期的清饮法则始终难登大雅之堂!

到了明代,朱皇帝上位,下令以散茶代紧团茶,自此以后,清饮法就占据了上风,直至今天,我们采用的都是清饮法!

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茶道,又将各种礼仪冗杂到喝茶之中,一套繁琐的茶道下来,即体现了有钱人的与众不同,又多了个工作岗位!

后来就出现了所谓的茶艺大师,紧跟着又出现了制茶大师!

这个大师是谁封的?咱就不知道了!

反正大师制作的茶总是比普通茶要贵,甚至同样的原料,要比普通茶贵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咱也没喝过制茶大师制作的茶叶,所以咱不敢轻易的评价这个大师制作的茶叶到底好不好!

虽然咱一直坐在经历看着巴掌大的一块天,但咱通过这巴掌大的一块天,竟然发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包装”!

一开始,我以为包装就是茶叶的外包装,包括精美礼盒、普通礼盒、包装袋等!

但后来我发现,并不仅仅是如此,这个包装竟然还有品牌!

你比如普通厂家生茶的茶叶,即便是采用的原料和工艺和品牌厂家一样,那么价格上也是品牌的更贵!

于是我懂得了品牌效应,同时又听说了一个词,叫做“贴牌”!

而品牌效应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很多文化,只有广大消费者认可了,品牌才能称之为品牌!

于是我又看这些文化,着重有两点,一个是源自品牌厂家的企业文化,另一个就是历史文化赋予产品的文化价值!

企业文化咱就不说了,那是人家企业的事!咱就说说历史文化赋予产品的文化价值!

这个文化价值就耐人寻味了,尤其是一些茶企动不动就标榜的传承百年的制茶工艺,也许这就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具现!

而这个具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传承人,一个是传承工艺!

按照我的浅显理解,这个传承人就是某些人口中的制茶大师,而传功工艺就是独属于武功秘笈之类独门功夫!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些所谓的传武大师,嘴上很厉害,但以上擂台就是各种状况,实在是不敢恭维!

当然也有真正的传武大师,只是这些人淡泊名利不屑于人前显露,当网红!

曾经有茶友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那就是传统人工工艺制作的茶叶和大规模机械化制作的茶叶有什么不同?

当然,我不认识制茶大师,我这里所说的就是普通茶农制作普洱茶的过程!

咱从制作传统普洱茶来聊聊,传统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普洱生茶!

普洱生茶的制作原料是晒青毛茶,而晒青毛茶的制作很简单,可以分为摊晾、炒制、摊晾、揉捻、干燥!

摊晾和干燥咱就不说了,咱着重说说炒制和揉捻!

手工炒制就是将茶鲜叶放到铁锅里面炒制,铁锅烧热,双手抄底,抖散,反复进行,只是茶香和微烟升起,就可停止!

这个炒制的火候完全凭借的是操作者的经验,但这个经验和数控可不能同日而语!

若是机械化制作,这个炒制过程的温度控制,以及炒制时间的把控,都是很精确的!

可以保证同一批次的茶叶所展现出来的口感和香气高度一致!

而人工炒制的茶叶,便可能因为不同师傅制茶的经验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口感和香气!

这个很简单,比如炒制时的温度,炒制时的时长,炒制时的手法,每个人和每个人肯定是不同的!

再说说揉捻,人工揉捻,双手呈椭圆形朝一个方向进行揉捻,直至茶叶变成三条一索,茶汁渗出,双手感受到黏感,便可停止!

若是数控机械进行揉捻,揉捻的力度和条索的松紧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而人工揉捻,因为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力量不同,对于揉捻力度的掌握不同,以及自身力量的不同,再加上操作手法的不同,最终出现的结果也不同!

有的人力气大,可能就揉捻的重一点,有的人力气小,可能揉捻的轻一点,有的人力道适中,可能揉捻的就刚刚好!

而茶叶之所以揉捻,就是为了适当的将茶叶的细胞壁破开,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

若是揉捻的轻了,细胞壁破裂较少,茶叶的内含物质很难浸出于茶汤之中!若是揉捻的重了,细胞壁破裂的较多,茶叶的内含物质很快就会浸出于茶汤,不耐泡!

只有揉捻适中的茶叶,才能保证茶叶的内含物质浸出于茶汤的速度适中,不但耐泡,而且口感和香气俱佳!

你自己想一想,你觉得是机械制作的茶叶好,还是人工制作的茶叶好?

当然,我真的不认识制茶大师,更没有喝过制茶大师制作的茶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