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是在生态安全环境下,采用无化学投入品生产、无化学添加剂制作并经过正式认证的茶叶,是最优质安全的茶产品。按照有机茶行业标准,其生产环节技术要点如下:

一、基地选择
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茶种优良、周围森林繁茂、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尽量避开交通要道、村民聚居区。有机茶园基地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9米以上的隔离带等。
二、转换期
1、常规茶园(高产或幼龄茶园)认证为有机茶园的转换期为3年。
2、荒芜茶园可以缩短转换期,一般为1年。
3、已认证的有机茶园一旦改为常规生产方式,则需要经过转换才有可能重新获得有机认证。

三、 生产管理
1、施肥
(1)肥料种类。无公害化处理的厩肥、人粪尿、沼液(渣)、堆肥、沤肥、绿肥、秸杆,各类没有受到污染的泥肥、饼肥及茶园专用有机肥。大型养殖场的猪粪、鸡粪等不能作为有机茶园的有机肥;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它物质;禁止在茶树生长期喷施沼液。
(2)施肥方法。10月至11月施用基肥。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2000kg,或施用商品有机肥200~400kg,必要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施肥深度20cm以上。在茶叶釆摘季节,可根据树龄、产量等情况进行追肥,以专用有机肥为主,开沟施入,施后覆土。使用叶面肥必须获得有机认证机构许可,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2、病虫草害防治
(1)农业防治。 栽植生态树,增加生物多样性;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禁止种植转基因茶树品种;搞好清沟排渍;分批多次采茶,及时采除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赤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通过分类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保证茶园通风;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治叶病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象甲等害虫的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连片成块的茶园,30至50亩安装一盏太阳能杀虫灯,5至9月开灯,开灯期间,及时清扫高压电网、清理虫盒)、诱虫板诱杀(每亩安插20至30张色诱板,在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性诱杀或糖醋诱杀;采用除草机或人工防除杂草。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
(3)生物防治。一是茶园养鸡治虫(亩养20只以内);二是以虫治虫(寄生蜂或捕食性天敌);三是以菌治虫(BT粉剂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白僵菌防茶象甲等);四是施用植物源或矿物源农药(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石硫合剂冬季封园)。
3、采摘、包装、运输
(1)采摘。按标准及时采摘,人工采摘或机械采摘(无铅汽油)。
(2)包装。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篓筐、藤器或布袋盛装鲜叶。禁用化纤袋和被污染的包装物。
(3)运输。采下的鲜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防止污染。

四、农事记录
1、茶园管理记录(时间、地块、面积、用量及管理措施)。
2、原料采摘记录(时间、数量、金额)。
3、技术培训记录(培训时间、地点、内容、技术员)。
谢谢阅读!本人曾多年从事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需要咨询,可在评论区留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