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山头茶价格体系:茶农敢疯狂降价,茶商没有降价的勇气!

谁的钱在茶叶里打转?有人说赚钱难,也有人不管不顾往里投钱。奇怪的现象,明明一手卖一手买,可是有些人宁愿亏本出货,有的人死活不敢便宜放货。心里明白的人,其实也不多。

很多客户喜欢问,“你家茶为啥那么贵?”有时候老板笑,也有时候不笑。遇上那种只认便宜的,聊了两句,最后还是没成交。最苦的是小商家,买茶的时候一脑门子热,动不动十来万全投进去了。等到下半年再看账本,钱都趴茶叶上动不了,心里是憋闷的。

怎么看茶农降价呢?为什么卖到末了,他们就是敢一斤一斤地往下砍?要是卖不掉,干脆再便宜。好像只要能换来现钱,怎么都不心疼。其实细想一下,压力本来小,家就在山上,茶是自家的,成本是请人工和自己加工的钱。只要每卖一斤还能多挣点,不管价格到了哪里,照样能走货。

有的人就纳闷,凭什么同一个地方的茶,商家就是不能这么干?这里头道道可多。茶商收叶子本来就贵,加上加工、仓库,还得请人推销、包装,哪儿哪儿都要花钱。到头来,卖得便宜点,还不够本钱,那怎么会敢随便降价呢?更别说要紧急回本的时候,这买一批压一年,要是全部便宜卖掉,干脆关门算了。

有的商家喜欢囤茶,今年做点,明年做点,冰岛的、昔归的、白水河的……压上来的钱,不说几十万,也有个三两万,算下来都是真金白银。货放在仓库,卖出去慢慢等。有人琢磨,茶不是都能放,越放越香么?但也怕碰上行情变差,花出去的钱回不来。

终究一件事,茶喝不完,不可能所有人都年年囤新货。老客户早就买齐了,圈子以外,有人想喝但又怕踩坑。卖茶不是随便找人,随便收钱,这都是慢慢结的缘分。要开拓新客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曾经,顶级山头的茶树,是名声在外的,几乎不愁卖。像冰岛老寨、昔归这些名字,外边传得火热,内行人更是盯着。高价卖出时,多少人觉得只要囤,就能小赚一笔。现在呢,市场下来,二三线山头的古树没人要,价格慢慢往下掉,茶农干脆自己拿点去直播间,卖些秋茶。

也有商家说:“家里老一代总觉得存茶一定能赚。”总觉得前些年捡过便宜,低价进高价出。时代换了个样,说不定新的一年行情就变了。要不然,也是茶商的赌性,盼着哪一天又值钱了。

茶商和茶农的距离,不只是地理。有人算账一分一厘,有人全凭感觉。有新手被带进山,茶农“张老板”,点了菜,一边喝茶一边聊,转头就进了单子。回来之后才发现,压的钱不是小数。终端卖不掉,冰岛的、昔归的,每一种都放两箱,这么加起来,全是压力。

龙虎斗,一边说茶农敢清仓大甩卖,一边说茶商咬死高价不松口。一斤茶,有的人跌出血也要卖掉,有的人死死捏着,等一个懂得的人。

茶叶圈本来不大,每个人心里都有底。老客户不再加单,新客户不好找。很多时候,一个圈子就养活了旁边的几家店。店外面的人,总会看得不明白。

家里仓库堆满的茶,再回头看,只要不是天价存货,能慢慢出点,商家就宽心。真要存了好货,结果没人买,商家反倒成了最着急的那一个。

有时,看着顶级山头的价格,还没见它跌。倒是旁边那些本来不算贵的茶,依行情慢慢掉下来。做这一行的人都清楚,出手早了怕涨,晚了怕跌,囤多了钱又压手里。

有的年轻人觉得,做什么存货都要小心,生意不是那么好做。市场涨的时候大家都高兴,跌的时候只有自己难受。老一辈的人还是喜欢把钱放在茶叶里,盼着有朝一日能有回报。

圈子里的买卖,全都讲人情。“今年不卖,明年再说”,说得轻巧,可有人等急了,最后便宜卖掉,钱收回来就安心。

想想那些做直播的茶农,开个镜头,自家地里炒茶,现场现卖。有人看着热闹,也有人不信。可一旦有流量,清仓也不是难事。反正,家里茶存得住,有钱就好说。

茶商的成本和意愿,和茶农就不一样。要砸那么多钱,能不能卖回本谁也不敢撒保票。存什么,不存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有消费者会觉得同样的茶,怎么价格差那么远?其实背后的账都在茶商和茶农心里。茶农卖500块也能赚钱,茶商可能要2000块才能保本。有人说不公平,其实本来就是不同的买卖。

放在以前,大家都觉得茶能发财,好货不怕压。后来行情变了,忽然卖不动了。那些什么山头茶、古树茶,只剩下名字响。

感觉最难受的是那些咬着牙收贵货的商家,看着仓库的茶,知道卖不出去也只好忍着。有时候,连仓库费都成了负担。回不来的钱,真是让人愁。

有的年轻人,干脆不存茶。想赚一笔快钱,趁热做一点儿,过了季节就收手。要是还想着一年压一批,年年这样,家里没几个钱都干不动。

名山的价格,茶农可以降点,茶商不敢降,一旦降了,前面辛苦的全白费了。市场就那点人,等不起患不起。有人背后说,“敢存茶的都是狠人”,这也不算夸大。往年茶叶一年一年涨价,谁想到今年风向都变了。

有人说做茶就是“自己的钱让别人花”,茶商成茶农的“提款机”,资金出不来,梦想也变得遥远。别人眼里,茶叶还堆着,现实里其实早就开始棘手了。

谁也没抢到最后的座儿。看着那些还没卖掉的茶叶,存货变成了存心事。有人听说过“刻舟求剑”,有时候想想,也是这个道理。日子不都是盼头,卖完一批就算心安,可下一批怎么办,没谁说得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