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调查研究:不同茶叶有不同归经

本文1842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这每天喝茶,是不是想着‘打通任督二脉’、养生延年啊?”

“你别说,我就是听老中医讲,茶叶能通经络,尤其是普洱和绿茶,喝了之后全身都热乎。”

这样的说法,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在短视频平台上,不少所谓“养生达人”会声称,茶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甚至还有人根据五行理论,把不同茶叶归到不同脏腑,说得头头是道。

但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茶叶真能“打通经络”,甚至调理五脏吗?

一、茶叶通经络?从中医到现代医学怎么看

“打通经络”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中医经络学。

在传统理论中,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关系着五脏六腑的协调与健康。而茶叶,确实在古代医书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的作用。

比如《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而《神农本草经》也提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些都提示茶叶具有一定的疏通、清理功能。

但现代医学中,并没有“经络”这个解剖结构,也没有食物能“打通经络”这种说法。

目前的科学研究主要从茶叶的生物活性成分来解释它对身体的影响。比如: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咖啡因能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茶氨酸有助于减压、放松神经。这些成分确实能改善身体某些功能,但远远达不到“打通经络”的层次。

二、不同茶叶,不同“归经”?是噱头还是讲究?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绿茶清肝、红茶补脾、黑茶入肾……说得仿佛每种茶都有“归经”属性。

这其实是中医“药食同源”思想的延伸。很多古人喜欢将茶类比为草药,认为不同茶性寒热、归属五脏,有调节作用。

比如绿茶性寒,适合“肝火旺”或“体热”者;红茶性温,适合“脾胃虚寒”人群;黑茶如普洱,被认为能“暖肾助阳”。

这些说法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确有记载,但在现代营养学中,并没有“归经”这一概念。

现代科学更关注的是不同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差异。比如:

绿茶未发酵,富含茶多酚和维生素C,抗氧化能力强,适合需要清热解毒、控制体重的人群;

红茶是全发酵茶,含有茶黄素、茶红素,性质温和,对肠胃刺激较小,适合体寒或消化功能较弱者;

黑茶是后发酵茶,发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益生菌群,有助于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

白茶发酵程度最低,保留更多天然氨基酸,口感清淡温和,适合老年人或免疫力较弱人群;

乌龙茶则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半发酵工艺赋予它既有提神功效,又不至于太寒凉,适合大多数人日常饮用。

所以,与其说茶“归经”,不如说不同茶对身体作用不同,适合不同体质与需求。

三、专家提醒:喝茶养生有益,但别迷信“万能神茶”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到,适量饮茶有助于补充植物化学物、有益心血管健康。

而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茶叶健康效益研究进展》报告,长期适量饮茶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风险相关联。

但前提是——适量、科学饮用。

若喝茶方式不对,反而可能“伤身”。

空腹饮茶,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引发胃部不适;浓茶代水,可能导致铁吸收障碍,引起缺铁性贫血;睡前饮茶,茶中的咖啡因可能干扰睡眠质量;而超过65℃的热茶,还可能损伤食道黏膜,增加食管癌风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级致癌因素。

所以喝茶虽好,千万别走进误区,更不能神化茶叶的作用。

四、这些人群喝茶,要更加注意

并非人人都适合喝茶,尤其是以下几类人:

孕妇:茶叶中的咖啡因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建议饮用淡茶、控制量;

胃溃疡患者:茶中的刺激成分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建议避免浓茶、空腹饮;

贫血人群:茶叶中的鞣酸会干扰铁的吸收,长期饮用可能加重贫血;

服药期间:部分药物与茶叶成分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副作用,建议服药前后间隔一小时以上再饮茶。

如有基础疾病或特殊情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饮茶。

五、结语: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通经秘方”

茶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通经络”的捷径。但它的确是中华五千年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饮茶、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喝出健康。

与其盲信某种茶“归肝归肾”,不如关注自身体质与当下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喝得对,胜过喝得多;喝得好,胜过喝得贵。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茶叶健康效益研究进展》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古籍资料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食管癌与高温饮品风险评估报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