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菌为先。肠道菌群这一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数量高达100万亿,其基因总量更是人类自身基因的150倍,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茶作为全球消费量仅次于水的健康饮品,其对人体肠道的益处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基于四篇权威文献,本文将层层剖析茶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密码,带你从科学的角度,深入了解茶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成为肠道的健康守护者。

茶的多维活性成分
肠道菌群的“精准开关”
茶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TP)、茶多糖(TPS)、茶褐素(TB)及茶皂素(TS)。这些成分通过不同途径协同调节肠道菌群结构:
• 茶多酚(如EGCG)可显著抑制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促进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等有益菌的增殖,同时抑制与代谢异常相关的震颤杆菌属(Oscillibacter)等菌群;
• 茶多糖作为益生元为肠道微生物提供碳源,可显著促进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乳杆菌(Lactobacillus)的生长,提高短链脂肪酸(SCFAs)产量,降低肠道pH,抑制氨类等有害代谢物生成;
• 茶褐素和茶皂素亦被证明具有调节胆汁酸代谢和抑制致病菌的作用。
短链脂肪酸
茶与菌群的“代谢桥梁”
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是茶多糖经肠道菌群发酵后的关键产物。实验显示,绿茶多糖干预21天后,小鼠结肠内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升高,总SCFAs浓度提升超50%,同时氨含量降低19.6%,pH值下降0.26单位。SCFAs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调控能量代谢,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抑制NF-κB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
从局部到系统
茶的多重健康效应
1. 代谢调控
黑茶茶褐素通过抑制胆盐水解酶活性菌群(如*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增加回肠结合态胆汁酸水平,阻断FXR-FGF15信号通路,促进肝脏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
2. 免疫调节
茶多糖可提升小鼠脾指数(最高达45.10%)和胸腺指数(32.40%),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幅达266%),并通过上调sIgA和IL-2水平改善肠道黏膜免疫。
3. 炎症与屏障修复
在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中,茯砖茶茶褐素通过增加*Lactobacillus*和*Parasutterella*丰度,激活芳香烃受体(AhR)-IL-22通路,促进紧密连接蛋白ZO-1与Occludin表达,修复肠道屏障损伤。
个体差异与合理饮茶
未来研究方向
需注意的是,茶成分的调控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例如,绿茶多酚对肥胖男性拟杆菌门的抑制效应在女性中未显现,且高剂量茶多酚(如EGCG ≥ 2000 mg/kg)可能引起肝脏负担。因此,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方法,精准评估不同人群、不同茶类的最佳摄入量与作用靶点。

茶通过“活性成分-菌群代谢-宿主信号”三级联动机制,为肠道健康提供了一种安全、低成本的膳食干预策略。从黑茶茶褐素的胆固醇调控到绿茶多糖的免疫增强,茶与人体健康的对话仍在不断拓展其科学外延,也为膳食干预提供了传统与现代科学结合的优秀范例。
参考文献
[1] 彭姝莉, 李冉阳, 何融融, 等. 黑茶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5): 348-356.
[2] 李海珊, 刘丽乔, 聂少平. 茶多糖对小鼠肠道健康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7, 38(7): 187-192.
[3] 储思远, 钱利生, 陈海敏. 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357-367.
[4] 吴神群, 李玉壬, 陈春凤, 等. 茶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5): 41-49.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