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茶 | 民国时期福建茶书概述

游星星(福建省图书馆福州350001)摘要本文以民国时期的福建茶书为文献材料,进行爬梳整理,并分别述其要略,以期为民国福建茶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史料。关键词福建地方文献民国时期茶书茶文化

福建产茶,始自唐代以前,历宋、元、明而弥盛,陆游诗所谓“建溪官茶天下绝”者是也。清中期海禁开后,闽茶由域内流行海外,一时风头无二。迨至民国,兵灾频仍,茶园荒芜,茶业遂由盛转衰,陷于疲滞不振之境。当时地方政府及茶人学者,以茶叶为福建省重要物资,无不对八闽茶业力谋改进,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民国时期的福建茶书,数量已远远超过以往历代之总和,堪称一段珍贵的闽茶历史记忆。这些茶书按内容划分,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类:1、茶业综合性资料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编印的《福建茶产之研究》,收录于《福建建设报告丛书》。全书分12章,包括概说、茶叶生产及产地、茶叶分类、茶树栽培及采摘、茶叶制造、运销状况、茶叶税收及同业组织、各县茶业衰落及原因、复兴茶业之意见等内容。在“茶叶生产及产地”一章,介绍了闽东、闽北、闽南54个主要产茶县,并附产茶区分布图;在“各县茶业衰落之经过”一章,全面分析了战时福建茶业衰落之主要原因,将其归结为“外茶之威迫,茶质之不良,茶商缺少联络及宣传,运输费重及捐税繁苛,苏俄及东北市场之丧失”[1],最后提出复兴福建茶业的意见,如豁免茶税,统制对外贸易,实行联运及组织运输合作社,设立茶叶检验机关或茶仓,改良种植及制法等。

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编印的《福建省政府建设厅办理茶仓之概况》。1936年,建设厅为纠治福建茶业管理积弊,将原第一茶仓收为官办,并扩为茶仓管理所,凡闽东运往福州的茶叶,运输、起卸、囤存、检查等事务均归该所办理。该书记录了建设厅整理茶仓之经过,以及茶仓管理的10项办法,其中规定“凡茶件起运时,必须填具码只单、花色单,随船递送,每经过一手,于授受之间,须按单认真查察”[2],使运输起卸等环节中责任分明,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唐永基、魏德端编,福建省政府统计处编印的《福建之茶》。全书分上下两册,14章,介绍福建茶业简史、栽培、采摘、制作、包装、运输、买卖、税捐、检验、管理与改进等内容,尤侧重于抗战前后茶业变革之事,如在抗战时期,“政府为适应战时需要,及复兴闽茶计,将茶业管理所及福州出口红茶联合运销处,合并为茶业管理处,以划一事权”;还“组织成立福安茶叶改良试验区,以实施各项改良计划,勘定三模范厂厂址于穆阳、棠溪、社口各主要产茶区,积极布置场所及制茶用具,收购毛茶,开工精制”[3]……从中可见当时地方政府复兴闽茶的积极努力。

2、区域茶业研究

2.1武夷茶陈舜年、徐锡堃等编著的《武夷山的茶与风景》。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最著,武夷山“四时花木千岩秀,一水波澜九曲流”,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名山名茶,可谓相得益彰。该书是一部有关武夷茶的普及推广读物,分为上篇《茶》和下篇《风景》。在《茶》篇中介绍了武夷茶的历史兴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武夷茶树品种,以及制造运销、品饮艺术、茶文学等方面内容。书中提到,“在唐代中叶,武夷茶已为士大夫阶级所赏识”;北宋咸平年间,武夷茶开始成为贡茶,著名的北苑“龙凤团茶”、小龙团即出现于这一时期;元代“由皇家创设焙局,设茶园”;明代“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可以说达到全盛时期;到了清代,“运销区域已不再限于海内,伦敦、南洋都有它的踪迹”。[4]这些都表明武夷茶历史悠久,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林馥泉著《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原收录于《福建农业(茶叶研究特辑)》,1943年由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编印出版。书中记录了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种类、名称、性状以及制作技艺等内容,体例完备,内容详实,是武夷岩茶专著中集大成之作。第五章“岩茶之采制”中提到,“武夷岩茶品质之独优,得于天时地利固属不少,但得之于人力者亦多”并详细记录其采制程序,包括采摘、初步萎凋、凉青、室内萎凋/摇青/局部发酵(同时进行)、初炒、初揉、再炒、二次重揉捻、初干、扬簸、拣剔、再干、团包(团茶)、补火等十余个步骤;第七章“岩茶品评”中,记载了武夷慧苑岩茶树花名280余种,其中包含名丛、单丛;在“附篇”的“记大红袍”一节,介绍了大红袍的树种、种地、产制、宣传等内容,提到大红袍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的岩罅之中,“两边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气温变动不激,凡此种种,均为茶树生长理想条件,亦即大红袍得天独厚之处也”,最后还记载了民国三十年五月十七日的大红袍采制记录。[5]这些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至今仍为研究武夷岩茶的必读书目。

2.2安溪茶庄灿彰撰《安溪茶业调查》。闽南茶以安溪附近产制之乌龙茶为代表,该书即为对安溪茶业的全面介绍,包括栽培环境、栽培历史、主要品种、栽培与管理方法、检验、品赏、贩卖等。书中于安溪茶品种及性状方面论述尤详,计有萧椅、铁观音、梅占、奇兰、桃仁、毛蟹、黄金桂、本山等28种,并附绘图以供参考。[6]

2.3闽东、闽北茶

陈鸣銮撰,福建省福安县立职业学校茶场编印的《福建福安茶业》。福安为福建省茶叶重要产区,该书从地理位置、交通、产地、栽培、制造、装潢、运销、洋商及茶栈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当时福安茶业的发展概况。在“茶号”一章中,记载了当时福安各产茶乡的67家茶号名称,其中仅坦洋一地,就有坤昌、王宜记、吴觉记、冠新春、裕大丰等11家。[7]

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编印的《闽东闽北红茶产制指南》。闽东红茶以“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坦洋小种”等为代表,闽北红茶以“政和工夫”“邵武工夫”“星村小种”等为代表。该书即为对闽东闽北红茶生产与制作过程的介绍,包括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农之初制毛茶、茶号之精制箱茶、包装等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8]

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编印的《调查福建北路茶业报告》。福建北路茶业即福宁府属五县(福安、宁德、霞浦、福鼎、寿宁)之茶,“由三都沙埕等口,直达福州,朝发而夕可至”。全书共8章,介绍福宁府属五县茶叶产地、运输、茶产之数量、栽培、制造等内容,并论述了福州与福宁府属茶业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密切关系。[9]

3、茶业机构3.1茶企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编印的《三十年度业务报告书》。书中总结了该公司1941年度茶业业务推进情况,如在茶叶产制方面,规定毛茶山价,厘订标准茶样,救济武夷岩茶,规定箱茶号码及茶叶分类名称;在茶叶销售方面,拟定内销茶管理办法等。[10]

福建省农林公司茶叶部编印的《福建省农林公司茶叶部推销茶叶、受托购制茶叶办法》。全书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为“推销茶叶办法”,从零售、批发、委托代售、特约经售4个方面对茶叶推销作出规定。第二部分为“受托购制推销茶叶办法”,规定了该公司茶叶部受托代制茶叶的16条办法。[11]3.2茶场、茶厂

张天福主编,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业改良场编印的《三年来福安茶业的改良》。1935年,福安茶业改良场在福安社口成立,1938年迁址崇安赤石,更名为“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业改良场”。福安茶业改良场是福建最早的一支茶叶科技团队,该书详尽介绍了其创办经过、组织机构、场地、建筑、设备、经费、人员构成等,并从茶叶栽培、制造等方面,总结了3年来的工作进展,特别提到其茶叶科研成果:“至于所制春茶品质,除水色,滋味,叶底,与去年头茶无甚差异外,其条索及香气均有进展,颇得各方好评……此茶现已由茶业管理处在港出售,得价每百斤港币130元,较之本年安寿诸县红茶最高价95元比,已高出37%,破安寿诸县茶价未有之最高纪录,证之去今两年本场出品于制造上之初步改良,似已获得相当结果”。[12]

张天福主编,福建示范茶厂编印的《一年来的福建示范茶厂》。1940年,中国茶叶公司和福建省政府在崇安合资兴办“福建示范茶厂”,张天福任厂长。福建示范茶厂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茶场,该书记述了其成立经过、组织系统及一年来的茶业工作成果,如搜罗省内外44个茶树品种,设立茶树品种园,并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进行茶树扦插繁殖、茶籽储藏、茶苗种植期试验、闽茶分级试验、茶叶含氟量研究、简便揉茶机的设计等研究项目。[13]除此之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示范茶厂下设各分厂及制茶所(包括福安、福鼎分厂和星村、政和、武夷直属制茶所)的经营概况。

4、茶业统计资料福建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局编《福建省各红茶号制茶成本》。该书由茶业管理局茶训班学员的实地调查资料汇编而成,主要调查对象为福安、寿宁、政和、崇安等几个产茶县的红茶茶厂、茶号,从经营规模、人员构成、经营业绩等方面,对这些茶厂、茶号1939年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14]

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编印的《福建省茶业统计》。本书是一部资料性工具书,辑录了1940年度福建茶业各方面的统计资料,涉及茶号、茶业贷款、收购、鉴定、囤运、其他6大类,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该年度福建茶业发展状况。[15]

福建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局统计室编印的《三十年度福建省茶业管理概况》。分为一般管理、技术管理、囤运管理3部分,介绍茶业管理局1941年度各项工作实施情况,如办理茶厂茶号登记、核定分配制茶箱额、核定公布毛茶山价、派员赴各地进行产制指导等。[16]5、茶叶检验

庄晚芳编《茶叶检验》。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实业部商品检验局为改良茶业,刺激茶叶出口贸易,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茶叶检验的规程及细则。1939年,庄晚芳担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针对上述规程及细则,编写了这部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操作手册。正文分6章,介绍茶叶检验的基本知识:第一章“概论”,论述茶叶检验的意义和我国茶叶检验简史;第二章“茶叶检验规程细则和标准”,介绍茶叶出口、茶叶产地检验规程细则,以及茶叶检验的标准;第三章“茶叶检验之先决问题”,介绍茶叶产区分布、茶叶制法和检验技术;第四章“茶叶检验之手续”,介绍报请茶叶检验的各项流程;第五章“茶叶检验之用具”,介绍茶叶检验的设备,包括扦样用具、品质审查用具、水分用具、灰分用具及其他用具;第六章“茶叶检验方法”,介绍茶叶检验的实施过程,包括品质检验、水分检验、灰分检验、着色检验、掺杂检验、粉末及包装检验。在“品质检验”一节,分为形状、色泽、液色、香气、滋味5项感官审评,对各项应行检验之要点进行了详细论述。[17]除感官审评外,还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对水分、灰分等进行理化鉴定,在检验精确度及检验效率方面均有较大提高。

6、茶业改进与复兴陈为桢著《福建外销茶改进计划》。本书对民国以来福建茶叶外销状况作出概述,并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福建外销茶存在的问题,即“茶园荒芜,产量减少,而生产成本增高,外则有台湾乌龙茶、印锡爪哇红茶之竞争”,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福建省茶叶出口贸易,导致外销茶“销路日蹙,输出价值已自千余万元降至数百万元矣”。作者据此拟具一系列改进计划,包括改良栽培方法,采用条播,施行剪枝台刈;育成优良品种,采用机器攥捻,改良红茶之萎凋发酵方法,联合防治病虫害,利用机械精制,设立示范茶园及示范粗制、精制茶厂等。最后,作者对福建外销茶前景进行了展望,如能按照以上计划切实进行,“在第一年崇安、安溪可树立改进之基础,福安设场试验有年,可即着手粗制方法之推广”,“将来业务上之发展,亦大有望焉”。[18]

吴觉农编《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原收录于《福建农业(茶叶研究特辑)》,1943年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编印出版。该书分析武夷茶区的自然环境、茶业的兴衰历史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振兴武夷茶的方略:如在调整茶园方面,“测量区划,移植归并,恢复荒园,垦辟新区”;在茶业经营管理方面,“改善组织,实施统制,增进产制,扩展运销”。[19]这些实施方略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曾燕选撰《福建茶叶之改进》。书中介绍抗战前后福建茶叶外销日渐衰落之情形,从茶叶品种、茶农、茶庄、茶叶贷款、合作社等方面,对当时福建茶叶生产情况进行分析,认为闽茶衰落之内在原因在于“生产方法不科学,管理粗放,制作方法不良”。针对茶叶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作者提出福建茶业在整体上可以进行大幅改进,如在茶业生产方面,整理旧茶园,增辟新茶园及设立示范茶园,推广优良品种;在管理及人才训练方面,恢复设立茶业学校及茶业指导训练班,举办茶工训练班。作者还论述了闽茶扩大销路、推广市场的3条线路:青茶销往南洋,绿茶销往北非,花茶销往华北,并提出政府应辅导组织茶农合作社,积极推行茶贷等。[20]除此之外,尚有何高政《复兴福建茶业计划刍议》、林时中《闽茶复兴问题之商榷》,从不同角度对闽茶改进与复兴各抒己见。上述茶书,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国时期福建茶文化的研究面貌,为后人的茶业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其中部分茶书并无刊本,仅以手抄本或复写本形式藏于福建省图书馆,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1]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福建茶产之研究[M].福州:福建省政府建设厅,1936:158-172.[2]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福建省政府建设厅办理茶仓之概况[M].福州:福建省政府建设厅,1936:6.[3]唐永基,魏德端.福建之茶[M].福州: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1:401-412.[4]陈舜年,徐锡堃等.武夷山的茶与风景[M].崇安: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1944:2-7.[5]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M].永安: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1943:1-84.[6]庄灿彰.安溪茶业调查[M].1937年铅印本:29-66.[7]陈鸣銮.福建福安茶业[M].福安:福建省福安县立职业学校茶场,1935:11-12.

[8]财政部贸易委员会.闽东闽北红茶产制指南[M].福州:福建省茶业管理处,1939:1-24.[9]福建省政府建设厅.调查福建北路茶业报告[M].福州:福建省政府建设厅,1936:45-90.[10]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三十年度业务报告书[M].福州: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1942油印本.[11]福建省农林公司茶叶部.福建省农林公司茶叶部推销茶叶、受托购制茶叶办法[M].福州:福建省农林公司茶叶部,1945:1-6.[12]张天福.三年来福安茶业的改良[M].崇安: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业改良场,1939:46.[13]张天福.一年来的福建示范茶厂[M].崇安:福建示范茶厂,1941:35-59.[14]福建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局.福建省各红茶号制茶成本[M].福州:福建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局,1939:2-3.(下转第36页)(上接第80页)[15]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福建省茶业统计[M].福州: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1941油印本.[16]福建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局统计室.三十年度福建省茶业管理概况[M].福州:福建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局统计室,1942:1.[17]庄晚芳.茶叶检验[M].福州:福建省政府建设厅茶业管理局,1939:39-42.

[18]陈为桢.福建外销茶改进计划[M].1939复写本.[19]吴觉农.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M].崇安: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1943:1-18.[20]曾燕选.福建茶业之改进[M].1943抄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