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介绍 | 光纤光谱仪对茶叶颜色的精准检测

茶叶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其表面颜色是评定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

从龙井的鲜嫩翠绿到普洱的深褐油润,色泽不仅反映茶叶的加工工艺,更与内含物质(如叶绿素、茶多酚)的保留程度密切相关。过去行业依赖人工目视法进行颜色评定,这种传统方式受主观经验、光照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误差大、效率低、标准化难等问题。

实验证明,基于光纤光谱仪的茶叶颜色测量技术,通过 CIE 色度系统量化、自动化光谱采集和精准数据处理,其重复性精度达 1%,能有效区分茶叶品种与等级。

传统茶叶颜色评定的技术瓶颈

茶叶表面颜色是判定品质的重要指标,传统目视法依赖人工在特定照明条件下与标准色度图比对,存在显著局限性:人的眼睛难以识别细微色差,不同观察者结果差异大,且操作繁琐、效率低下。研究表明,目视法对茶叶颜色的测量误差超过 15%,远不能满足现代精准分级需求。

技术原理与优势

基于 CIE 色度系统的科学量化方法

CIE色度系统用三刺激值定量描述颜色,

根据 CIE 色度系统三刺激值计算模型,通过测量茶叶表面光谱反射率,将颜色信息转化为上式中可量化的 X、Y、Z 数值;

X、Y、Z 三刺激值:分别对应红、绿、蓝分量的刺激程度,由光谱反射比 ρ(λ) 与照明光源光谱功率分布 S (λ) 的积分计算得出标准白板校准:通过已知反射率的标准白板,校准获得茶叶表面的绝对反射率 ρ₂(λ)=φ₂(λ)×ρ₁(λ)/φ₁(λ),确保数据准确性。

硬件系统与采集方案

光源与光路设计:采用卤钨灯作为照明光源,以 45° 入射角照射样品,直径 10mm 的光纤探头在正上方接收反射光,避免环境光干扰。自动化采样系统:步进电机控制样品盒旋转,单次测量可实现 360° 范围内多次采样(重复 5 次),通过自编程序计算平均值,降低随机误差。光谱仪核心参数:使用 2048 像元线阵 CCD 探测器,光谱范围覆盖可见波段,分辨率满足颜色特征分析需求。

实验验证与数据支撑

不同茶叶的光谱特征差异

上图所示为竹叶青1级、2级、青山绿水、普洱茶四种茶叶的反射率光谱曲线,谱图分析如下:

绿茶特征:竹叶青在 550nm 附近有明显绿光反射峰,而1级茶反射率峰值高于 2 级,对应更鲜嫩的色泽;普洱茶特征:全波段反射率均低于 20%,光谱曲线平坦,与深褐外观一致;颜色量化数据:通过三刺激值计算,可精准区分颜色相近的同类茶叶,如竹叶青 1 级与 2 级的 X 值差异达 8.7%。

重复性与稳定性验证

短期重复性:同一样品连续测量 5 次,三刺激值相对标准差约 1%,远低于目视法误差;

长期稳定性:光源电压在 0.5% 范围内波动时,三刺激值变化可忽略,实际测量建议电源稳定 30 分钟后进行;

表面形态影响:茶叶表面粗糙度是主要误差来源,通过多次采样可有效减小影响。

产业应用场景与价值

茶叶分级与品质控制

在线检测生产线:通过集成光谱仪,传送系统可实现每秒 30 片以上茶叶的实时扫描,根据颜色数据自动分级,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精准定价支撑:高端茶因颜色分级精准度提升,可有效帮助茶企提高溢价率以及经济效益。

加工过程优化

杀青工艺监控:通过 480nm 处反射率变化,实时判断茶叶杀青程度,避免欠杀或过杀;

揉捻程度评估:叶绿素破坏程度与 650nm 吸收峰强度正相关,指导揉捻时间控制,提升优质茶产出率 9%。

多元化应用拓展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茶叶,还可推广至烟丝、大米、棉花等粗糙表面物体的颜色测量,为农产品品质检测提供通用化解决方案。

技术总结与展望

随着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品质管控需求升级,建立客观、精准的颜色测量方法成为行业迫切需求。

光纤光谱技术的引入和基于 CIE 色度系统的量化模型的构建,实现了茶叶表面颜色的科学测量,为茶叶品质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奥谱天成ATP5200/ATP6500光谱仪凭借其采集快、精度佳、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在颜色测量领域独具优势,能有效区分茶叶品种与等级。随着技术推广,奥谱天成光谱仪方案将为茶叶标准化生产、市场分级和品质追溯提供科学支撑,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潇潇, 曹远生, 谢兴尧, 谭和平. 基于光纤光谱仪测量茶叶表面颜色的研究[J]. 应用光学, 2008, 29(5): 750-752.

DOI:1002-2082(2008)05-0750-03

EN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