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陈皮全攻略!秋天做一罐,健脾养胃还能省大钱

金秋一做就能省上千元?我在家做陈皮的真实方法和常见坑,别再把好皮晒坏了

金秋一到,街边堆满了金黄的柑橘,我说实话,看到那一箱箱果子就不由自主想把橘皮留下来做陈皮。先说结论:自己做一批合格的陈皮,按市面常见的老陈皮价格估算,几年下来确实能省下一笔常年买成品或养生小料的开销,但关键在于选果、剥皮、晾晒和保存这四步都做到位,否则白忙一场。

选果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决定成败的第一道门槛。我个人偏爱新会茶枝柑,果皮厚耐晒,若买不到,瓯柑或蕉柑也行。挑选时我会看果皮色泽金黄、无软斑,按一下有弹性就行。回家后用淡盐水浸泡五到十分钟,能去掉表面蜡和残留农药,然后用干净布擦干,再放到通风处晾一会儿再剥皮,这一步很多人省略,导致后面容易发霉或味道不纯。

剥皮我有个小习惯:尽量把皮连成三瓣或四瓣剥下,保持橘络那层白色的内皮不要撕掉。说白了,那层白色不是废物,家里人一感冒我就让他们喝陈皮姜茶,里面的那点功效很多传统用法都依赖它。我的同事小张当年把白色部分全部刮掉,结果做出的陈皮炒菜没香气,喝茶也寡淡,这点别大意。

晾晒尤为讲究。不要把橘皮直接摊在阳光下暴晒,否则挥发油被晒跑,表面会开裂、味苦。我一般把皮白面朝上摆在通风的网架上,阴干状态为佳,白天有阳光也尽量遮阴,晚上收好,每天翻面一次。北方秋天干燥,五到七天就差不多了;南方湿度大,可能要更久。判断是否干透,我会用手掰一片,能掰断、有皱褶感并且闻得到浓郁橘香就算合格。我的朋友小李把皮摊阳台三天后装罐,结果回潮发霉,那一批直接扔了,得不偿失。

保存需要耐心和方法。干橘皮装入干净的密封玻璃罐,标注制作日期,放在阴凉干燥处。按照传统说法,三年左右才叫“陈皮”,越陈越香,不少家庭会每年夏天取出薄晒几小时防潮,但别长时间曝晒。若遇到回潮,用低温烘干或短时置于通风处复干,千万别用高温猛烤。我的邻居阿姨当年每年都翻晒一次,五年后那罐陈皮一开盖,邻居们都来挖着买,说那香气是超市买不到的。

用途方面别想复杂,家常用法非常实在。我常用三片陈皮配一小块生姜,泡水当早晚暖身茶;做清炖鸡汤或剁椒鱼时掺一小片,既祛腥又提香;煮粥时放一片,整个粥香就不同了。这里我要提醒一句,陈皮是传统食材,不是替代医生处方的药物,有慢性病或正在服药的人,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再长期食用。

最后给你一个我常说的体会:做好的陈皮不是立刻显价值的事,它更像是对生活的一个长期投资。你愿意把时间和耐心放进去,几年后往往能得到超出预期的香气和满足感。说到这,你有没有自己做陈皮的经历?有哪些成功的小窍门或失败的教训,分享出来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