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信息泛滥的时代,打开手机,各种各样的咨询从四面八方涌来,弹窗不断,晃得人眼花。
所有人都在抢占热点,大到国际局势,小到养生保健,应有尽有。
毕竟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有流量,才有变现的可能。
如果一个话题本身没有热点,就用各种夸大、虚假去创造热点。
于是乎,越来越多故弄玄虚、弄虚作假的内容,在经历千百次捏造、传播之后,成了“众所周知”的“真理”。

茶知识也是如此,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毫无依据的理论,经常出现在茶友们发来的提问中,看得李麻花苦笑连连。
比如:“岩茶的茶沫多,就是内质多”。
有多少茶友,还在相信这样的流言?

《2》
茶沫,主要由茶皂素产生,这是一种天然的表面活性剂。
茶皂素本身,在医药、化工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看过一些科普的茶友,应该都知道这些,也知道茶皂素是一种有益物质。
所以,才会认可岩茶茶沫越多、内质越丰富、茶叶越好的传言。
但茶友们是否清楚,茶沫中不止含有茶皂素?
构成茶沫的物质,除了茶皂素,之外,还有水溶性果胶、水溶性蛋白质、茶黄素,以及各种灰尘杂质等等。
这些物质,就像粘合剂一样,能帮助泡沫成型。
而茶皂素本身,也不是越多越好。
茶皂素的味道偏苦,还带有一定的辛辣刺激感。

如果一泡茶汤中的茶皂素含量过高,必然会带来苦涩味,影响茶汤风味。
所以,杯中出现厚厚的一层茶沫,未必是好事。
单从观感上来说,汤面上久久不散的白色泡沫,也会影响喝茶的心情。
判断一款岩茶品质的高低,应该关注产区、工艺和仓储这几点要素。
核心山场产出的岩茶,得益于矿物质丰沛的土壤和特殊的小气候,能积累下更多内质。
通过制茶师精湛的制茶技术,这些内质又得以进一步转化为“岩骨花香”。
恰当的储存,则能让这份独特的韵味在最佳品饮期的限制下,尽可能地久存。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能检验岩茶品质的标准,比一戳就破的泡沫更靠谱。

《3》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茶沫的多少,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岩茶原料的品质。
原料相对粗老的茶叶,更容易产生大量的、持久的茶沫。
有研究表明,茶皂素这种物质,在茶树不同部位中的含量是不同的。
其中,根、茎、老叶中的茶皂素含量较多,而嫩芽、嫩叶中的茶皂素含量偏低。
所以,当一款岩茶的原料,使用了较多的粗老叶,那么它本身的茶皂素含量就会偏高。

冲泡之后,这些茶皂素析出,就容易产生更多茶沫。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单凭“茶沫多”这一个现象,就武断地认定茶叶品质好坏。
因为茶沫的产生,其实是多个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原料粗老,只是成因之一。
对事太过武断,容易陷入误区。

《4》
除了茶叶自身含有茶皂素之外,注水方式与投茶量,也是决定茶沫多少的重要因素。
注水的轻重缓急,会导致水流作用在茶叶上的冲击力不同。
如果在注水时,刻意将水壶提得很高,让水流急速地从高处冲击干茶,想冲不出泡沫都难。
剧烈的冲击,会使水流与空气大量混合,从而激发出大量的泡沫。
就像我们平时用鸡蛋抽打鸡蛋,搅打得越猛烈,鸡蛋液表面的泡沫就越多。
反之,如果使用环壁注水法轻柔注水,茶沫就会少很多。

在投茶量上,茶量增加,茶皂素以及其他起泡性物质的含量也相应地增加,自然就更容易冲出丰富的茶沫。
投茶量太少,即便用高冲的方式冲出泡沫,这些缺乏物质支撑的茶沫也会在茶汤平静下来后消失。
总而言之,茶叶中多多少少都含有茶皂素和起泡性物质。
注水泡茶时,也难免会带入一些空气。
因此,冲泡岩茶时产生些许茶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茶沫的多少,会因为各种与茶叶品质无关的因素改变。
所以,看到茶沫多,就断定一款岩茶内质丰富、品质好的观点,实在站不住脚。

《5》
“茶沫多就是内质足”的说法,已经被不少茶商当做一个好用的销售话术,屡试不爽。
他们将自家粗老茶冲泡后产生的大量茶沫,骄傲地展示给消费者看,毫无负担地将劣质茶当做内质丰富的好茶来卖。
可叹的是,这套经过反复传播和扭曲的说辞,竟然让不少茶友深信不疑。
茶圈中存在太多流言,其可信度就像营销号最爱传播的“养生小妙招”一样,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实则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
茶友们,买茶喝茶,还是多长个心眼吧。
茶叶的好坏,要靠嘴巴去喝,靠身体去感受。
虚无缥缈的泡沫,如何能替代真实的身体感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