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宜多喝茶,但有“4种茶”千万别喝,早知道早避坑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冬一杯茶,赛过活神仙。”

天气一冷,谁能拒绝一壶热气腾腾的好茶?

晨起靠它暖身,上班靠它提神,追剧靠它解腻......

秋冬的茶汤,俨然成了“续命神器”。

但茶友们知道吗?喝茶其实也是门大有讲究的学问。

有些茶看似能解渴,但实际上存在不少健康风险。

这样的茶,喝错比不喝还伤身。

明末茶人冯可宾在《岕茶笺》里早就提醒过:“饮茶有七忌,一忌不如法。”

说白了就是喝茶不讲规矩,再好的茶也白搭。

那么,秋冬喝茶有哪些禁忌和雷区呢?

这4种茶叶,能不喝就不喝!

《2》

一,浓茶。

总有人觉得“茶越浓越有劲儿”,秋冬冷得慌,更是往壶里猛加茶叶。

结果泡出来的茶汤黑得像酱油,喝一口又苦到皱眉。

而有的茶友不仅不以为意,反而觉得这才是茶味。

其实,茶汤的浓淡全看“投茶量 浸泡时间” 。

投得多、泡得久,茶多酚和咖啡碱直接翻倍。

秋冬人体代谢慢,空腹喝一杯浓茶,分分钟让你体验“醉茶感” 。

头晕心慌、手脚发颤,比喝了假酒还难受。

肠胃不好的人喝了,过量茶多酚会疯狂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反酸。

就连睡眠好的人,晚间一杯浓茶下肚,大概率都要数羊到天亮。

而老茶人讲究“淡饮为上”,秋冬喝茶就该快出汤。

掌握好精确的茶水比,才能泡出浓淡适宜的好茶。

淡茶喝着清甜爽口,暖身又不刺激。

这样喝茶,才能为能够最大程度喝出茶本身的鲜味。

《3》

二,隔夜茶。

“别倒别倒,隔夜茶加热一下还能喝!”

是不是经常听到长辈这么说?

但事实是,隔夜茶早就不是当初的“心头好”了。

先说说口感:好茶的灵魂是“鲜爽”,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甜润、乌龙茶的花香。

放一夜全没了,剩下的只有沉闷的陈味。

喝着像兑了水的中药,难以下咽。

再看营养,维生素等好东西全氧化没了,喝了跟喝白开水没啥区别。

最可怕的是安全隐患,茶汤放久了会成为细菌的“乐园”。

喝了轻则拉肚子,重则肠胃发炎。

本来想暖身,结果住进医院,这波血亏!

老茶人从来“现泡现喝”,哪怕是上千块的古树茶,隔夜了也果断倒掉。

秋冬喝茶不妨“少量多次”,一次泡3-4杯。

喝完再续水,既不浪费,又能喝到最新鲜的茶汤。

这才是懂茶人的正确操作!

《4》

三、 怪味茶。

品茶先闻香,一款好茶的香气要么清雅、要么馥郁。

但如果遇到带闷味、酸味、焦味的茶,别犹豫,直接扔进垃圾桶!

这些怪味可不是“小毛病”。

焦味茶大概率是炒茶时火候没控制好,茶叶都碳化了。

不仅没营养,还可能有有害物质。

酸味茶十有八九是受潮变质。

闻着刺鼻,喝着反胃,搞不好还会拉肚子。

闷味茶则是制作时没晒干,水汽憋在里面。

喝着像喝受潮的干草,毫无茶韵可言。

秋冬存茶要注意干燥通风,要是发现家里的茶有怪味。

哪怕只喝了一口,也赶紧停,别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老茶人选茶有个秘诀:“干嗅湿闻,无杂味才入杯”。

我们虽然不用像大师那样挑剔,但也得记住。

茶的香气是“品质报警器”,但凡闻着不舒服的,再便宜也别买,再可惜也别喝!

《5》

四、烫茶沸水茶。

秋冬喝热茶,总有人忍不住“趁热猛灌”。

刚泡好的茶汤还冒着热气,就咕咚咕咚往下咽。

结果烫得舌头发麻、喉咙发疼,甚至嘴巴里起水泡。

这哪里是喝茶,分明是在自我伤害!

人体的口腔和肠胃黏膜特别脆弱,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也就60℃。

而刚泡好的茶汤温度高达100℃,直接喝就是“烫伤式饮茶”。

长期下来可能引发炎症,得不偿失。

秋冬喝茶的目的是“暖身”,不是“烫身”。

把茶汤晾到温热再喝,既能感受到暖意,又能细细品味茶的香气。

还能保护黏膜,一举三得!

老茶人泡茶时,都会用公道杯把茶汤降温,再分到品茗杯里。

等温度适宜了才细品。

这份从容不仅是茶道的仪式感,更是对身体的呵护。

秋冬喝茶别急,等一等、慢一慢,才能喝出茶的好,也喝出健康来!

《6》

喝茶的核心是愉悦身心,滋养身体。

要是喝错了,再好的茶叶也变成“负担”。

浓茶伤胃,隔夜茶藏险,怪味茶损身,烫茶破坏胃粘膜。

这四大禁忌,既是老茶人的经验之谈,也符合健康的水准。

秋冬喝茶,不用追求“贵的、浓的”。

只要避开这些雷区,泡一杯淡茶,喝一口鲜爽,守一份从容。

茶友们就能在茶汤的温润中收获健康!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