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秋冬更换之际,持续“高热”的福州,终于开始降温了。
雨水的湿冷带着阵阵寒意,悄然灌进了来往行人的衣袖里、裤管里......
平时冷清的小诊所,如今也早早排起了长龙。
街头的异木棉开得正好,片片红霞染遍了半边天。

在寒风微雨中,颇有几分清冷脱俗的气质。
此时气温骤降,人体易受寒气侵袭。
而一杯温热的好茶,便是驱散寒意、舒缓身心的绝佳选择。
掌握以下4个方法,就能在这个秋冬喝茶喝得舒服、喝得惬意。

《2》
方法一:即泡即饮。
秋冬季温度低,茶汤的散热速度极快。
刚泡好茶不及时喝,过不了几分钟就会变凉。
不仅香气散失,凉茶入喉还可能刺激肠胃,引发不适。
明代茶人田艺蘅在《煮茶小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茶之出汤,要趁热吸啜,稍凉则色味顿减。
因此,在日常冲泡老茶叶时,必须要用刚烧开的沸水。

最好用能够恒温的热水壶,保持100℃水温。
水温够,才能够充分激发茶叶的最佳香气。
很多茶友可能会图方便一次性多放多存,殊不知这就像把菜放凉了再吃。
不仅风味氧化流失,低温还有可能会滋生细菌。
换季时节,一杯热气腾腾的新泡茶。
喝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舒服,也是对抗温差变化的安心感。

《3》
方法二:避开风口泡茶。
秋冬换季,室内外温差也较大,窗边阳台等地方温度较低。
不仅会加速茶汤降温,还会吹散茶叶的香气,让品饮体验大打折扣。
可以把品饮区设置在室内中央,用木质屏风隔开,远离通风口。
既能保持茶汤稳定,又能让茶香在小范围内凝聚。
还可以选择在户外围炉煮茶,但也要选择避风角落。
避免强风直吹影响茶壶保温效果,同时做好防护措施。
炉火既能为茶汤保温,又能驱散户外的寒意。

去年,和几位亲友去山间围炉煮茶。
茶汤在壶中翻滚,茶香混着炭火的焦香。
一口下去,全身的寒气都驱散了。
胃里暖融融的,身心都舒畅了不少。
但茶友们在户外煮茶时,务必做好防火措施,确保安全。
如此,便能安心享用温热的茶汤了。

《4》
方法三:选择保温性能佳的茶具。
茶具的保温性能,直接决定了秋冬换季喝茶的舒适度。
对于追求便捷的茶友,保温杯、保温壶是刚需。
但切忌,千万不能将茶叶直接放进保温杯长时间浸泡。
保温杯的密闭环境,会让茶叶在高温下持续发酵。
不仅会让茶汤变得苦涩,还会破坏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可以先用盖碗泡好茶汤,再将茶汤倒进保温杯中存放。

这样既能保证茶汤温度,又能避免茶叶过度浸泡。
同时, 能够随时喝到暖呼呼的茶汤。
秋冬换季天气寒冷,这一口暖意能驱散不少寒意。
若是在家喝茶,可加热杯垫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择恒温款,盖碗出汤后放入公道杯,再将公道杯放上去。
只需要轻轻按下按钮,就能一直保持茶汤温度。
避免因喝冰凉的茶汤,引发身体的不适感。

《5》
方法四:煮茶续温。
煮茶,是秋冬换季品饮老白茶的“灵魂操作”。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煮茶的记载。
如今我们虽摒弃了古人添加葱、姜、枣等配料的做法,但保留了煮茶暖身的核心精髓。
适合煮饮的老白茶,需是陈化三年以上的寿眉或贡眉。
这类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耐煮性强。
煮后茶汤醇厚回甘,香气浓郁。

煮茶方法很简单,首先注入300-400毫升纯净水,开火烧水。
水开后,投入1.5-2.5克老白茶。
快煮1分钟,待茶汤呈现深琥珀色时即可出汤。
煮好的茶汤可静置在炉上用余温保温。
若茶汤变凉,随时加热续饮,方便又暖心。
有位北方茶友初次尝试煮老白茶后,特意发来消息说。
“没想到冬天喝茶能这么舒服,这杯老白茶喝下去,比穿两件毛衣还暖!”
如今每到换季,他都会囤上几饼老白茶,用煮茶的方式抵御北方的严寒。

《6》
秋冬换季喝茶,要想喝得舒服 ,核心在于围绕“暖”字做文章。
从现泡现饮的温度把控,到避风口择佳境的氛围营造。
从保温茶具的精心挑选,到煮茶续温的传统技法,每一个细节都藏着让身体舒适的智慧。
这个秋冬,不妨泡上一壶老白茶。
用正确的方式锁住暖意,在氤氲的茶香中,抵御季节变化带来的不适。
正如林语堂所言:“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愿你在这杯热茶汤中,收获满满的舒适与惬意,安稳度过这个秋冬。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