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喝茶有讲究,不喝这三种茶,多喝这3种茶!越早知道越好

霜降一过,冷气就像被谁拧开了阀门,夜里一阵阵往骨头缝钻。就在上周,我去做社区随访时,遇到一位老李头,工人出身,手上老茧还在。

天气一凉,嗓子干、咳嗽多,他就一口气泡了壶浓浓的绿茶,喝得满脸通红。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很多老年朋友对喝茶这事儿,其实没放在心上。

其实到了霜降以后,喝茶真是门学问。茶能养生,也能伤身,差别往往只在一杯之间。今天我想讲清楚的,就是这“喝什么”和“不喝什么”的道理。

霜降一过,茶气也要变

霜降,是秋天的尽头、冬天的门槛。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身体也在偷偷调整。

中医讲“阳气收敛”,现代医学说“代谢变慢”,其实意思差不多——身体进入了保守模式。

这个时候,喝茶如果还像夏天那样图清凉,反而会让体内的寒气越积越多,肠胃最先受不了。

我见过不少老人,手脚冰冷还一直喝绿茶,说是“清火”。其实这时的“火”,多数是虚火,不清反寒,胃口越来越差,连早饭都变得“没味儿”了。

绿茶、花茶、凉性乌龙茶,这三种,在霜降后真要少喝。

绿茶:好茶未必合时

绿茶里茶多酚丰富,夏天降火挺好,但天气冷了,绿茶的寒性容易扰胃。

我曾遇到一位爱喝碧螺春的老太太,夏天喝得挺好,霜降后照旧,每天三泡,半个月下来胃胀、没力气。后来停了绿茶,换了红茶,慢慢就缓了。

喝茶这事,说白了要看“体质 时节”。霜降以后,身体正需要一点温和的热力,绿茶那份“清”就显得不合时宜。

花茶:香气不等于健康

花茶香气浓郁,让人精神一振,但霜降之后,过香、过燥的茶反而易上火、咽干。

很多老年朋友冬天室内烧暖气、水又喝得少,还偏爱茉莉花茶、桂花茶。结果是嘴巴干、喉咙紧,连晚上都睡不踏实。

喝茶是门微妙的事,有时看似清雅,实则添堵。

乌龙偏凉,别再贪那股“回甘”

乌龙茶分好多类,有偏温的,也有偏凉的。霜降后若还饮浓香铁观音、清香冻顶乌龙,那凉意真是直冲胃底。

长期喝凉性乌龙,可能让体内阳气更弱,尤其在膝盖、腰部本就怕冷的老人身上,更明显。人一凉,循环就慢,气血就黏稠,手脚麻木、夜里抽筋都跟这个有点关系。

霜降之后,茶要顺时应节——喝得暖,喝得轻,喝得懂。

越冷越要暖:这三种茶可以常泡

许多人问,既然绿茶花茶不宜,那喝什么?其实霜降过后,并非不能喝茶,而是要选温养的茶。茶不仅是饮品,也是一种节气的语言。

第一种,红茶。它经过充分发酵,茶性温和,能轻轻暖胃。科学研究里也提过,红茶多酚在发酵中氧化形成新的抗氧化物,对提升末梢循环、促进代谢都有帮助。

尤其适合手脚冰、气虚体弱的人。泡法别太浓,淡淡的最合适。

第二种,黑茶。

像普洱熟茶、安化黑茶,含有丰富的茶褐素,这类物质能帮助降血脂、稳血糖,对中老年群体相对友好。

黑茶的“陈香”需要细品,它不像绿茶那么“直接”,而是有种内敛的温度,正好适合霜降这个节令。每天早饭后喝上半杯,胜过早晚一大桶凉水。

第三种,姜茶或桂圆红枣茶。这不是传统意义的“茶”,但霜降后,它们算是最贴心的饮品。姜能微微发汗助阳,桂圆和红枣则适度补血。

尤其对睡眠差、手心脚心凉的朋友,一日一杯,身上的凉意会淡许多。

喝茶也要讲“方式”

很多人觉得,只要选对茶,就能安心喝。其实不然。霜降后,不仅喝什么重要,怎么喝也关键。

空腹喝茶,是我在门诊里见得最多的“错误动作”。人的胃液在清晨最弱,你一口热茶下去,胃会“收缩性反应”,反而不舒服。最佳的时间,是饭后一小时左右。

另外,茶别太浓、别太烫,老年人的黏膜本就脆弱。温度在五六十度之间最稳当。浓茶则会让心率加快,特别是夜间喝,容易失眠。

喝茶还要看体质。比如,有些老年人血压波动大,尿多、手抖,这种情况就要减少茶叶含量。茶虽好,也需控制节奏。

茶不只是茶,更是生活的方式

我常想,咱们中国人对茶的感情,不仅是味道,而是“仪式感”。

茶几旁的热气,其实代表了对日子的敬意。霜降以后,茶能让身体慢下来,也能让心变得温和。

有时我也和实习生聊起,为什么老年人喜欢茶。有人说是习惯,有人说是岁月的安慰。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那种节奏感——一口温茶下肚,血流顺了,心稳了,就像外面的风也柔了几分。

霜降后的小提醒

霜降过后,昼夜温差会继续拉大。这个节气的茶,其实像一碗汤,既要护胃,又要养气。

别嫌麻烦,早晨喝温水,中午来点淡红茶,晚上半杯桂圆茶,比啥养生品都实在。

记得:喝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合身越健康。身子舒服了,饭也香,觉也稳,冬天的寒气自然难近身。

一杯暖茶,看似寻常,其实藏着人和四季的相处之道。霜降之后,愿你手中有茶,心底有暖,日子有味。

参考文献:

[1]王燕,郭清泉,陈艳. 不同发酵度茶叶对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J]. 食品科学,2023,44(11):295-301.

[2]张继红,李晓丽,赵建军,等. 红茶饮用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08):1654-1658.

[3]刘志勇,陈丽华,梁晓峰. 不同茶类主要活性成分及健康功效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3):377-382.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