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茶是热性的?什么茶是寒性的呢?别喝错了哦

把茶喝成“药”,第一步是承认:茶不是水,是成分复杂的植物提取物。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实验数据第一次把“寒热”写成了化学式——茶多酚÷咖啡碱≥2,茶就偏寒;比值≤1,茶就偏暖。

一句话,寒热不再靠嘴尝,而是靠实验室里的液相色谱仪。

这个公式像一把尺子,把“体感”变成了“数字”,从此喝茶有了坐标系。

坐标系有了,下一步是定位自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发布的AI体质模型,只要上传一张舌照、回答18道题,89%的概率能算出你是“真寒”还是“假热”。

传统问卷的误差高达40%,最常见的是把“寒热夹杂”误判成“纯寒”,结果越喝姜茶越上火。

AI模型把误判率压到11%,相当于给每个人发了一张“饮茶身份证”。

拿到身份证,再去货架上找茶,就不会迷路。

绿茶茶多酚18%–36%,咖啡碱3%–4%,比值轻松破2,属于标准“寒号鸟”;红茶茶多酚降到9%–13%,咖啡碱升到4%–5%,比值接近1,才算“暖宝宝”。

介于两者之间的乌龙,像一条可以调节的“电热毯”——轻发酵保持寒,重发酵逼近温。2023年广东农科院追加的实验发现,浓香型铁观音经过“复焙”后,茶多酚再降3%,咖啡碱再升0.5%,比值跌破1,直接跻身“温性俱乐部”。

这意味着同一款茶,只要焙火重一点,就能从“夏天专属”变成“冬天暖手宝”。

茶性会变,体质也会变,所以“动态饮茶”成了国际茶科学学会2023年的关键词。

他们给出的模板是:春季比值1.5,夏季比值2.5,秋季比值1.8,冬季比值0.8。换算成日常语言,就是春夏多绿、秋乌龙、冬红。

再细一点,晨起空腹,胃像冷锅,先倒一杯比值0.8的滇红暖锅;午后代谢高峰,换成比值2.5的龙井提神;夜里怕失眠,再切回比值1的老枞水仙,咖啡碱低,茶氨酸高,安抚神经。

把茶性拆成时间表,就像把药片装进一周分药盒,错一颗都看得见。

有人嫌麻烦,想“一方到底”,广东省中医院给出的“茶疗套餐”可以照抄作业:脾胃虚寒,3克红茶 1克陈皮,82%的人四周后胃寒评分降一半;肝火旺,3克绿茶 1克胎菊,收缩压平均降7mmHg;气血两虚,5克十年老白茶 2克去核红枣,血红蛋白升10 g/L。

剂量、配比、疗程全部写在病历里,喝茶第一次有了“处方签”。

即使按方抓茶,仍有暗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3年警告:空腹150ml的寒茶就能让胃温度骤降0.8℃,相当于往胃里丢一小块冰;金属离子会把茶多酚氧化成醌类,茶性从“凉”滑向“涩”,口感差还是小事,关键是活性成分缩水。

换成玻璃或陶瓷,茶多酚保存率提高12%,相当于白捡一杯茶的营养。

最后一条冷知识:茶性也会“过期”。

普洱生茶存放前三年,茶多酚每年自然降解2%,比值缓慢下移;第四年起,微生物接手,茶多酚降速翻倍,咖啡碱却岿然不动,比值像滑梯一样冲向1,茶性从“寒”转“凉”。

所以“越陈越香”不等于“越陈越暖”,三年是拐点,不是越老越补。

把以上信息打包,可以得到一张“饮茶算法”:先算比值,再测体质,接着对表季节、时辰、情绪,最后检查器具与剂量。

每1–2年重测一次体质,把旧数据删掉,上传新数据,像更新手机系统一样更新喝茶方案。

茶不是信仰,而是一套可以迭代的生活方式;喝对了,它是保镖,喝错了,它就是负担。

下一次端杯之前,先问自己:我的“饮茶身份证”还是最新的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