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国家。

六大茶类的划分基础是在制作中,由茶叶发酵的不同程度决定。发酵程度同时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功效。发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温和,比如红茶、黑茶就适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发酵或是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微寒,适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较弱的人应适量。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记住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其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没有特定的冲泡手法。
(1)绿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氧化程度<10%),其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具有清汤绿叶、清香、醇美、鲜爽,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绿茶可分为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烘青绿茶(如普通烘青、细嫩烘青)、晒青绿茶(如滇青、川青等)、蒸青绿茶(如煎茶、玉露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蒙顶山茶、黄山毛峰、都匀毛尖、恩施玉露等都属于绿茶。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产区分布:北到山东、陕西、甘肃,南到海南,都生产绿茶。其余还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几乎涵盖了南方各省。
(2)白茶
白茶是微发酵茶(氧化程度 5%~15%),其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清香甘美,因其成品茶“银针白毫”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存储条件允许,白茶可长期保存。
主要产于闽东的福鼎和闽北的政和等地,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等品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白茶可分为白亳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等产品。
(3)黄茶
黄茶是轻发酵茶(氧化程度10%~25%),其平和甘醇、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按照鲜叶采摘的老嫩程度不同,黄茶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代表:黄芽茶包括四川蒙顶黄芽、岳阳君山银针、莫干黄芽;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黄大茶主要有安徽霍山黄大茶。
(4)乌龙茶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氧化程度 20%~70%),亦称青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香气高锐、丰富多样,青绿金黄,清香醇厚。
乌龙茶主要可以分为闽南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永春佛手、闽南水仙等)、闽北乌龙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包括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腰、武夷水仙、武夷肉桂等)、广东乌龙茶(风凰单枞、凤凰水仙等)、台湾乌龙茶(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
其中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其产于福建“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素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之赞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品具“岩骨花香”,香气馥郁,滋味浓醇清恬,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见苦涩,汤色橙黄,七泡有余香,泡后叶底“绿叶红镶边”,细品有独特岩韵。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茶类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氧化程度 70%~95%),其香高、色艳、味浓,具有红汤红叶,浓厚甘醇的特点。发源地是近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村)。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福建特有的正山小种)、工夫红茶(祁门红荟、安徽的祁红工夫、云南的滇红工夫,福建的闽红工夫、江西的宁红工夫、湖北的宜红工夫、湖南的湘红工夫、四川的川红工夫、浙江的越红功夫、江苏的宜兴红茶、广东的英德红茶)、红碎茶等三大类。
(6)黑茶
黑茶是后发酵茶(氧化程度 80%~98%),口味温和醇厚,因其原料一般较为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
黑茶主要可以分为云南黑茶(普洱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四川黑茶(雅安藏茶)、湖北黑茶(蒲圻老青茶)、广西黑茶(六堡茶)、安徽(古黟黑茶)。
其中:普洱茶是云南所独有并享誉中外的知名品牌,素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说法。“普洱茶”一词始见于明代谢肇制《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除中国本土外,还将普洱荟营销至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到东南亚,甚至欧洲。普洱茶属重发酵茶,其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具有“越陈越香”的最大特点。普洱茶有生茶与熟茶之分,生茶属寒性,熟茶属暖性,传统上,普洱茶需要存放几年会达到更佳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陈化。陈化后生茶的涩味会减少,口感会丰厚,香气则由原来的鲜香转成香;熟茶的转变比较小,没有涩味减退的情况,存放达到足够条件的熟茶,有可能出现药香,而成为难得的佳品。
茶叶储存三大原则:干燥、避光、密封。
绿茶、黄茶:密封后,放冰箱冷藏。
白茶、乌龙茶:常温密封保存;长时间不喝,放冰箱冷藏。
红茶:常温密封保存,切忌防潮。
黑茶:常温保存,阴凉通风、切忌日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