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不管是药用,还是饮用,从煎茶到泡茶已经有几千年之久。
以茶敬神,以茶祭祖,以茶参禅,以茶论道,以茶为礼,以茶敬客,以茶消遣,茶的用途演变,不言而喻。
从此,茶之为礼,茶之为饮,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习俗。
茶的演变首先反映在文字上面,古汉语的“荼”,通假现代汉语的“茶”。
文字是有生命力的,从来没有停止演化。唐宋以前说“饮食”,后来才演变成“喝吃”。
茶也是一样的,历史书籍曾经出现的“荼”,“槚”,“蔎”,“茗”,“荈”,其含义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茶”。
唐玄宗为《开元文字音义》作序,以“茶”为“荼”,皇帝金口一开,“茶”字从此一统天下。
也有人认为,陆羽的《茶经》统一采用“茶”字代替其他称号,众人跟随,其他叫法便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茶”字的本义,首先定位礼仪,拜祭礼仪之用品;其次才是日常饮品。
说是日常饮品,以前茶叶很贵,有钱人才能享受。
酒过于猛烈被佛道大神抛弃,不喝酒就改喝茶,从此真人高僧品茶论道,茶与禅结合后身价倍增,禅茶一味闻名天下,平民喝茶,感悟先苦后甘人生成长;僧人喝茶,参禅生死轮转彻悟解脱。
没有酒,李白成不了诗仙。其他文人墨客不胜酒力,只能用茶激发灵感,以茶入诗,茶文并茂,从此催生无数名著巨作流传于世,最终成就茶文化博大精深。
达官贵人追风喝茶,一是钱多,二是显摆,三是喝茶上瘾戒不了。
皇亲国戚喝茶不要钱,不谈也罢。
茶叶的演变还体现在消费群体上面。
虽然俗语有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在改革开放前,茶叶很贵,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千禧年以后,中国步入小康,茶叶店铺开遍城乡,普通老百姓谁家里没有两三罐茶叶,以前仅在闽南潮汕可见的工夫茶具,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
中国不但是茶叶的原产地,还是世界最大的茶叶产销国家,这就要讲讲茶叶栽种方式的演变。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茶农流行的茶树种植方式都是丛栽,每株茶树间距较大,全部向上生长,高低不同,茶园外貌显得杂乱,名曰丛栽茶园,俗称乔木茶,特点是越长越高,采摘可能,产量极低,每年只能采摘三四次。
解放后,政府推广按一定的株行距进行条行种植,三年后长到一定高度就修建,只允许横向生长,成龄茶树高度一致相互连接呈茶行,名曰条栽茶园,俗称台地茶,特点是容易采摘,夏天产量高,一年可以采摘数十次。
最后谈谈喝茶方式的演变。
唐宋以前,流行煎茶法,把团茶碾成细末,加入调料煮开品饮。当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茶叶的中东南亚国家,至今仍然沿用这种加入调料煎茶喝的方式。
到了宋朝,除了煎茶饮用,还发明了“点茶”来斗富。把团茶磨成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令茶汤上面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以泡沫多颜色雪白者为赢。
明朱元璋出身低下,听闻团饼茶费工耗时,下令废除团饼茶,开始采用散茶冲泡的饮用方式流传至今。欧洲国家通过大航海传入茶叶的同时,也学会了散茶冲泡的喝茶方式并沿用至今。
到了清代,出现工夫茶泡法,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早上起来,泡上一壶碧螺春,叹茶之余,有感而发,写下《茶叶的演变史》一文,献给无数辛勤劳作的茶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