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百科」关于茶树鲜为人知的15个冷知识,你知道几个呢?

茶树形态。茶树及其器官的外部形状、结构。唐代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树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

今天小壶仙给大家分享——茶树形态的小知识。

营养器官

茶树根、茎、叶的总称,是构成树体的基本器官。主要进行吸收、同化、运输、贮藏等有关营养的生理活动,还被用作繁殖新植株的材料。

茶树的地下器官。根的主要功能:固定支撑树体;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并向地上部分输导;贮藏合成物质如茶氨酸;作为营养繁殖的材料,如根插。

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的轴状结构,具有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的功能。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新梢成熟时顶端出现驻芽茎组织开始木质化表皮,色泽由黄绿转向青绿、浅棕褐色。侧枝嫩茎是茶树生理机能活跃的器官,也是茶叶采收的对象之一。

树冠

树木主干以上全部枝和叶片的总和。根据茎的分枝角度大小,树冠姿态分为直立形、披张形、半直立形三种。凡分枝角度小,向上伸展的称为直立形,这种树的顶端优势强,芽叶密度较稀疏,如“政和大白茶”;凡分枝角度大,枝条多向水平伸展的称披张形,如“佛手”和“铁观音:等;分枝角度居两者之间的称半直立形,如“福鼎大白茶树”。

尚未发育成长的叶枝或花的锥形。芽叶既是采收的主要对象,又是树体新生营养体。按其着生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顶芽和侧芽;按其生理状态可分活动芽、休止芽、休眠芽;按其分化性质可分叶芽和花芽。

芽叶

茶树营养芽开展后形成的嫩枝。古时称芽茶(指最嫩的茶叶)、小芽(茶之嫩芽,茶芽中最细嫩者)是茶树生理活动最强烈的器官之一,也是茶叶生产主要采收对象。初展的一芽一叶常为名优茶原料,一芽二三叶为大宗茶的原料。约4千克鲜叶制1千克干茶。夏秋茶的鲜重均轻于春茶。

紫芽

叶片呈现紫色的芽梢,少部分茶树品种,如贵州台茶。因内含高含量的飞燕草苷元等花色素所致,或因夏秋季,树体花色素累积增加,加之细胞液中PH值升高。紫叶制成的绿茶,呈现靛蓝叶底,苦涩味重。

新梢

亦称嫩梢,由叶芽萌动展叶的嫩梢。是树的新生营养体也是茶叶采收的主要对象。可按顶芽活动与否分为正形成的新梢驻梢;也可按生长季节分春梢、夏梢和秋梢;还可根据抽生早迟分当年新梢与隔年新梢。

茶树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茶树叶扁平型,在茎上为单互生,着生的状态依品种而异,直立、半直立、水平和下垂四种。茶树叶可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叶片大小、色泽、着生角度等可作为鉴别品种的重要依据。茶树叶色因品种、季节、叶龄、地处条件而异。

茸毛

嫩芽和嫩叶背面表皮细胞向外突出的单细胞覆盖物。茶树的茸毛着生于基细胞中间,呈圆形细长绢丝状。尖端细小,银白色半透明,形多弯曲呈棒状。

生殖器官

植物的花、果、种子的总称。主要作用为繁衍后代。花萼和果皮内含的叶绿体具光合作用能力,兼有营养器官的机能。

花芽

能发育成花的芽。茶花由当年生新梢上叶芽基部两侧的数个花原基分化而成,外形一般比叶芽肥大,有一个较长的细柄,生长锥圆平。生长锥分化出花瓣,并继续生长形成膨大的豆状花蕾。茶树无专门的结果枝,花芽和叶芽同时着生于叶腋间,一般居于叶芽两侧,有单生、对生、丛生和总状四种类型。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茶花属完全花由短花梗、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和雌蕊组成。花梗是连接枝条的部分,花托是花梗顶端呈盘状的部分其上着生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花萼由萼片组成,花冠由花瓣组成,雄蕊群和雌蕊分别由雄蕊和雌蕊组成。属两性花,花瓣色白,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花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5~5.5厘米,小的直径2~2.5厘米。

果实

被子植物的花经传粉、受精后,由子房或加上花的其他部分形成的具有果皮及种子的器官。茶树的果实是茶树系统分类的重要依据,通常有五室果、四室果、三室果、双室果和单室果等,是山茶科植物的特征之一。果实形状与内含种子粒数有关,每果1粒的呈圆形,(单室果)2粒的近长椭圆形(二室果),3粒的近三角形(三室果),4粒的近方形(四室果),5粒的近梅花形(五室果)。果实大小因品种而不同,一般直径3~7厘米,较原始的树种果实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

种子

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结构。分种皮和胚两部分。茶籽的胚是新一代茶树的雏形,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正常采收和保管下,种子的发芽率约为75%~85%,在以种子特征鉴定品种时必须以1室1粒的种子为依据。茶树种子属顽拗型种子,不宜在低水分含量和低温下贮藏,茶籽寿命很短一般只有一年左右,属短命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可萌发成新的植株,茶籽除可供繁殖之用外还可用来提取高级食用油,并有综合利用的价值。

想要了解更多茶文化知识,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茶道小壶仙】每天介绍最专业的茶叶知识,分享传统的饮茶文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