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5℃、100℃,什么是zui佳泡茶水温?很多人其实都泡错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冬时节,寒意渐浓,煮茶成了茶友们的心头之好。

窗外风声萧萧,室内茶香袅袅。

一杯热茶下肚,暖意从喉头蔓延到四肢百骸,浮躁的心也被抚平。

但茶友们常遇困惑:明明是同款茶叶,为什么泡出的味道不同?

有人泡得香高味醇,有人却泡得寡淡无味?

答案其实就藏在水温里。

《大观茶论》有云:“水以活为贵,火以猛为要。"

猛火煮沸的茶,才是解锁好茶的关键钥匙。

那么50℃、75℃、100℃,水温控制在多少度好呢?

答案是:100℃。

《2》

茶叶的香气与滋味,藏在万千种芳香物质与内质成分中。

他们性格各异,唯有在合适的温度下才会依次登场。

低沸点的香气物质如青草香,在80℃左右就能释放。

而高沸点的蜜香、果香等核心香气。

必须要在100℃的温度下,这些香气物质才能充分释放。

秋冬喝茶,追求的不仅是口感,也是温润的体感。

茶中能提升体温的茶褐素、稳定血糖的茶多糖。

这些物质,都需要高温和长时间的冲泡才能够完成。

用低于100℃的水泡茶,就无法领略茶叶的完整风韵了。

此时,茶汤喝起来就缺少了许多乐趣。

不仅浪费了好茶的内质,更无法获得秋冬所需的温润滋养。

茶圈常说”好茶不怕开水烫“,这句话藏着两层深意。

一是优质茶叶历经采摘、萎调、杀青、烘干等步骤。

加工时承受的温度远超沸水,早就造就了”耐高温“的特质。

二是沸水能够激发茶叶中的各种味道,包括霉味仓味,品质优劣一看便知。

品质上乘的茶叶,在沸水的冲泡下会释放出层次丰富的香气。

而存在工艺缺陷的茶叶,沸水也能激发它的馊味,陈闷味等,帮助我们更好地察觉茶叶缺陷。

可见,水温对于茶叶品质的重要性。

《3》

很多茶友对细嫩芽叶茶存在误解,认为白牡丹、白毫银针“娇贵”。

细嫩的茶叶,会被沸水烫坏,导致茶汤苦涩。

实则不然,高山云雾滋养出的细嫩芽叶。

看似柔弱,实则暗藏“防护机制”。

白毫银针满身的白毫,根根挺拔排列,具有良好的疏水性。

沸水冲下时,白毫会率先承接水流。

形成天然缓冲,避免芽叶直接受高温冲击。

而芽头独特的“笋状”结构,层层包裹着丰富内质。

唯有沸水的穿透力,才能穿透白毫的防护,让茶多酚、茶氨酸等物质充分释放。

真正让茶叶“受损”的,从来不是沸水,而是错误的冲泡方式。

秋冬季节,有些茶友为了追求茶汤温度,会用沸水长时间闷泡。

导致叶底变黄、茶汤苦涩。

正确的做法是“高温快冲”,用沸水快速注水,然后立即出汤。

既能激发香气,又能避免苦涩物质过度析出。

村姑陈曾用白牡丹做过对比实验,沸水快冲的茶汤,毫香清鲜,滋味清甜回甘。

而温水闷泡的茶汤,通常香气寡淡,并且还带有淡淡的水味,完全辜负了白牡丹的优质内质。

对于秋冬常喝的红茶、武夷岩茶的茶友而言。

沸水更是不可或缺的“赋能者”。

红茶中的茶黄素是决定茶汤色泽与甜醇度的核心物质,其最佳析出温度正是100℃。

武夷岩茶的岩韵,也需要沸水的高温才能从岩骨中“逼”出来。

那些担心沸水烫坏嫩芽的茶友,不妨想想。

茶叶从生长到成茶,历经风吹日晒、锅炒火焙,

早已褪去娇弱,唯有沸水才能让它在杯中绽放最美的姿态。

就像人生唯有历经磨砺,才能释放内在的光彩。

《4》

”温水泡茶更温和“、”细嫩茶要用85℃水“。

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实则是无良商家为劣质茶找的”遮羞布“。

在茶叶市场上,一些来自不良产区、加工粗糙或储存变质的茶叶。

本身就存在酸败、苦涩等缺陷。

用沸水冲泡,只会让这些问题暴露无遗。

于是商家便编造了“温水泡茶”的谎言,误导消费者购买。

因为温水能够抑制杂味析出,掩盖茶叶品质的缺陷。

滋味也勉强能够入口,但实则内质匮乏,毫无营养可言。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变质茶叶还含有霉菌等有害物质。

而温水冲泡无法杀灭这些病菌,长期饮用会对肠胃造成严重损害。

尤其秋冬季节,人体肠胃功能相对较弱。

饮用这种劣质茶,危害比喝凉茶还大。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商家还会搭配一系列“冲泡技巧”来完善谎言。

不明真相的茶友按照说明做,还以为买到了好茶。

实则真正的好茶,有自己的一套冲泡方式。

即使沸水冲泡,也不怕显露原形。

《5》

泡茶,以沸水为佳,这既是品茶的智慧,也是养生的真谛。

陆尤其秋冬季节,沸水冲泡的茶叶,不仅香气更浓郁、滋味更醇厚。

更能激发茶中滋养成分,帮助身体抵御寒意。

总结来说,泡茶的最佳水温始终是100℃沸水。

它能唤醒茶叶的完整香气,让滋味层次分明。

能激发嫩芽的丰富内质,彰显好茶本色。

能甄别茶叶的品质优劣,避免劣质茶伤身。

更所谓“温水泡茶”的误区,本质是商家为销售劣质茶编造的谎言。

茶友们只需牢记“好茶不怕开水烫”,用沸水冲泡,便能喝到茶叶的本真滋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