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一位茶友发来私信,问自己的白毫银针存了三年还能喝吗?
村姑陈回道,当然可以,只要茶叶仓储得当,三年的老银针,正处于一个迷人的阶段。
回复以后,本以为对话已经结束,谁知茶友继续追问。
“那他们说单芽类茶叶都不能久存是怎么回事?吓我一跳!”
“他们”是谁?是茶友在某手看到的“茶专家”。

听茶友说,那位专家对着镜头,信誓旦旦地宣称:“所有单芽类的茶叶,都不适合长期存放!因为芽头娇嫩,久存之后内质会大量流失,根本没有储存价值!”
为了稳住自己的观点,他还进一步举了金骏眉的例子。
茶友一听,彻底蒙了。
他存了不少白毫银针,可都是单芽茶,若按“专家”的说法,岂不都白存了?
于是,茶友顾不得开箱检查,先来村姑陈这里求证。
对此,村姑陈告诉茶友,别轻信所谓的“专家”,他的银针放心接着存吧。

《2》
一款茶叶能否长期储存,关键不在它的采摘标准。
茶叶是单芽、一芽一叶,还是一芽三、四叶,都没有太大关系。
茶叶长期存放的关键,在工艺。
以茶友存下的白毫银针为例,只要茶叶干度达标,含水量低于国标要求的8.5%,就能久存。
与白毫银针同属白茶,以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为原料的寿眉也是如此。
反之,若茶叶含水量超标,即便是“粗枝大叶”的寿眉,也存不了几天。
茶叶能否久存,并不受限于采摘标准。

而被“专家”作为例子的金骏眉,虽然的确是单芽,保质期也不如白茶那么长。
但它的不宜久存,也是由工艺决定的。
经过发酵的红茶,在后续的存放过程中,会不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最多持续三年,红茶的内含物质就会被消耗殆尽。
彼时,茶叶失香失味,品饮价值大不如前。
不论是单芽的金骏眉,还是一芽二叶、三叶的正山小种都是如此。
可见,决定茶叶存放时间的,是工艺,而非原料的老嫩程度。

《3》
而茶叶是否具有长期储存的价值,要看茶叶本身的品质,依旧不能由采摘标准决定。
一款能“越陈越香”的茶叶,通常原料都不错,工艺也合适。
内质丰厚的茶青,才具备越陈越香的潜力。
否则,内质平平,没多少物质能参与转化,自然也转化不出多少有益物质。
工艺上,白茶不炒不揉不杀青,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都保留了下来。
有了这些酶,茶内质才能参与到转化的过程中,使茶叶越陈越香。
而绿茶这类经过杀青的茶,叶内的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基本没有了转化的可能。

因此,绿茶的品质会随着时间下降,没有“越陈越香”的价值,只能趁鲜喝。
这一切,与茶叶是不是单芽,都没有任何关系。
白毫银针在陈化过程中,也不会因为它是单芽,就出现内质流失的情况。
相反,白毫银针芽头内丰富的茶氨酸和多糖类物质,会在仓储过程中转化成黄酮类物质和其他有益物质,为老白茶带来更淳和的风味。
白毫银针清鲜的毫香,会在存老后转变为舒缓的稻谷香。
滋味也会从鲜爽灵动,变得醇厚绵稠,形成一种独属于老茶的醇厚韵味。
即便是单芽茶,也有不俗的陈化潜力。

《4》
总而言之,茶叶能不能长期存放、有没有存放价值,由多方因素决定。
这与茶叶是否是单芽,没有任何直接或必然的联系。
白毫银针可以越陈越香,金骏眉最多只能存三年,就是最直观例子。
有时,一些单芽类茶叶,久存后出现失香失味、内质流失的情况,问题并不在茶叶本身。
内质再丰厚、工艺再好的茶叶,被存放在潮湿、高温、不避光的环境中,都会发生失香、失味甚至变质发霉的惨剧。

多余的水分,会参与内质转化,大量消耗养分与芳香物质,导致茶叶失香失味。
高温烘烤,会加速茶内质的分解。
不论是太阳光,还是室内的白炽灯光,也都会使茶内质氧化。
仓储失误导致的茶内质流失、变质,跟芽头可没关系。

《5》
单芽类的茶叶不适合长期存放,难道全是叶片的茶就适合久存了吗?
开面采的岩茶,基本都是叶片,可它的最佳品饮期,也只有2-3年。
久存之后,茶叶很容易返青,生出青涩味。
显然,茶叶的保质期,与原料芽叶的多与少基本无关。
那些茶圈神棍,靠着自己的猜测和片面的认知唬人,动不动就抛出一些惊人之语来吸引流量。
实则这些观点,压根就没有科学的依据,一点就破。
茶友们可别被他们唬住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