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饼冲泡攻略,从撬茶到泡茶,完整详尽的方法教给你,太实用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上周路过商场,感觉人流量比之前大了不少。

餐厅门口的排号机响个不停,奶茶、烤肉、火锅店不一会儿就满座了。

老板的服务态度改善了不少,他们脚步轻快笑容满面。

为了迎合消费群体,价格也下调了不少。

人多了,铺子才能扩大经营。

服务态度好,大家才愿意来消费。

对比网上那些为了求快降低出餐质量,最终而倒闭的商场。

突然发现没有什么生意经,难得的是“用心”,愿意去钻研。

回到拆茶饼这件事情上也是,总有人觉得麻烦敷衍对待。

有人买来茶饼暴力拆饼,生掰硬扯,用刀砍。

结果拆下来全是碎茶,还抱怨茶饼太硬。

明明上网一搜全是教程,却不愿意费心思。

茶饼的压制,是为了让茶叶更好地转化。

要想从茶饼中唤醒茶香,就得用对正确的方法冲泡茶饼。

《2》

不少茶友拆茶饼时,总爱用“蛮劲”解决问题。

要么双手扣住茶饼边缘生掰,茶叶顺着裂缝碎成渣。

要么嫌手掰费劲,直接拿菜刀狠狠切下去。

细嫩芽叶瞬间被压成粉末,原本该有的条索感荡然无存。

还有人图省事,把撬下来的茶块攥在手里揉得粉碎。

揉捻的过程中,茶叶的香气物质早已随摩擦消散。

暴力拆饼不仅破坏了茶叶的完整形态,更打断了茶叶在压制时形成的“呼吸通道”。

让本应慢慢释放的香气与滋味,要么提前流失,要么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

这时再好的茶也成了“将就”。

其实,想要泡出茶饼的最佳口感,只需要做好以下3步。

《3》

第一步:选对工具,顺着纹理“借力”。

告别菜刀与蛮力,一把茶针、茶刀或茶锥就足够。

茶针细长,适合撬松普洱茶饼的窝心。

茶刀有弧度,能顺着白茶饼的层叠纹理插入。

茶锥尖端锋利,对付较紧的茶砖更得心应手。

撬茶时先观察茶饼的纹理,找到压制时留下的“缝隙”。

通常茶饼边缘会有自然的松散处,将茶刀或茶针轻轻插入。

顺着纹理慢慢撬动,听到“簌簌”的轻响时,茶叶就会顺着纹理自然脱落。

取下的茶块完整,碎渣较少。

所以,这一步的关键是“借力”,而非“用力”。

就像剥橘子要顺着瓣纹,强行撕扯只会弄得满手汁水。

顺着茶叶压制纹理撬,保护了茶叶的条索。

能让后续茶叶冲泡时的舒展更顺畅,茶香也能慢慢释放。

《4》

第二步:精准称重,把控茶汤“浓淡度”。

撬好的茶叶大小不一,凭手感抓茶很容易出错。

多放一点,茶汤苦涩难咽。

少放一点,又尝不到茶叶的醇厚。

老茶客的秘诀是:备一把精度到0.1克的电子克秤。

按“110毫升盖碗配5克茶叶”的比例称重,这个比例是无数茶友总结出的“黄金配比”。

既能让茶叶充分释放滋味,又不会因浓度过高掩盖茶香的细节。

或许有人觉得“喝茶不必这么较真”,但茶的魅力恰恰藏在这些细节里。

称重投茶不是“刻板”,而是对茶叶的尊重。

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茶农的心血。

只有用合适的量,才能让它在水中绽放出最好的状态。

《5》

第三步:烫壶温杯 快速出汤,锁住茶香。

投茶前先烧一壶沸水,用沸水将盖碗烫一遍。

这一步不只是为了清洁,更重要的是“温杯”。

预热后的盖碗能提升内壁温度,茶叶能更快被唤醒,香气也会更浓郁。

注水时不要直冲茶叶,而是沿盖碗内壁缓慢转圈注入。

让沸水均匀浸润每一块茶叶,避免局部茶叶被过度冲刷。

最关键的是“快速出汤”。

从注水完成到倒出茶汤,一定要在7-8秒内完成。

茶饼经过紧压,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释放速度较慢。

但如果浸泡时间过长,这些物质会过量析出,导致茶汤苦涩。

快速出汤就像“及时刹车”。

既能让茶叶释放出清甜与醇厚,又能避免苦涩味的产生。

后续几泡再逐渐延长浸泡时间,就能喝到茶汤从清甜到醇厚的完整变化。

《6》

古人说:“饮茶之道,在于品其真味,悟其意境。”

泡茶饼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场修行。

从选对工具、顺纹理撬茶,到精准称重、控制出汤时间。

每一步都在教会我们慢下来,用细致和耐心对待每一片茶叶。

当你用茶刀轻轻撬开茶饼,看着完整的茶块在盖碗中舒展。

闻着沸水唤醒的茶香,尝着浓淡适宜的茶汤时。

就会明白:好茶从不是将就,而是在细节里泡出来的。

就像我们面对生活、工作上的事情,细节也是最重要的。

多一些耐心、用心,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