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科|古代人喝什么茶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也是野生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据考证,世界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南地区。茶因各地方言不同以及生长阶段不同而在古代曾有荈、蔎、葭萌、荈诧、荼、茗等不同的名称。伴随着茶由药用到食用到饮用的漫漫历史进程,饮茶方式也历经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变化。那么,中国的饮茶方式,到底走过了一条怎样的演进之路呢?

Part.01 唐以前的生煮羹饮时期

随着人类懂得用火和熟食,对茶叶从最原始的生嚼,逐渐发展为把采来的茶叶煮成羹汤来饮用。早在西周时期、中国茶业就已出现了萌芽。周初武王伐纣后,巴蜀等西南小国就曾以茶叶作为“贡品”当时人们常将茶叶作为蔬菜食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茶叶做羹饮。

最早的文字记载于古籍 《晏子春秋》。晏婴身为齐国的国相,生活节俭,平时吃的除了糙米饭外,经常食用的就是“茗菜”。这 种“茗菜”,据考证,就是指没有晒干的鲜茶叶。东晋郭璞( 276 - 324) 《〈尔雅〉注》卷九《释木》“槚,苦 荼”条云: “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 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这种把鲜叶加水煮成羹汤饮用的原始粥茶饮用法,苦涩如药汁,所以早先称茶为“苦荼”。

△生煎羹饮时期的煮茶器——— 青铜兽耳釜(汉代)

西汉为中国茶业的起步阶段。从汉起中国茶事文献逐渐增西汉辞赋家王褒到成都购买家僮时立了一份《僮约》,规多的“烹茶尽具"。说明当时文人、士大夫定家僮要“武阳买茶”阶层已有饮茶之习,并且开始讲究茶具。汉武帝的侍者出使境外。也会携带茶叶当做赠礼。

秦汉以后,随着饮茶的普及和文人更多的介入,饮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茶汤中加入各 种配料,以改善茶的口感。三国时张揖在《广雅》中说: “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 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不 但说明当时烹茶要添加葱、姜、橘子等作料,而且介 绍了用茶的方式: 先把茶饼用火烤到发红,然后捣成 碎末,放在瓷质的容器中,加入开水冲泡。这种冲泡 方式已经不同于汉代时普遍采用的“原始煎茶法”,已经很近似于宋代盛行的“点茶法”了。

Part.02 唐代“煎茶法”

唐代,茶事大盛,饮茶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阶层都乐而不疲的事情。这一时期,人们在饮茶中对茶叶的品质和饮用方式都进一步加以改良,尤其是中唐以后,经陆羽和卢仝的提倡,饮茶日趋讲究,制茶也愈趋进步,饮茶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终于成熟起来。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这本被誉为茶界科全书的巨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和总结了当时的茶艺形式。唐人饮茶的形式是承继了魏晋以来的“原始煎茶法”,在此基础上,经过发展和归纳,特别是陆羽对其进行的规范化整理和确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茶形式。

△煎茶图式

唐人所用之茶仍是茶饼,但所用已非魏晋时的老叶,而采用“茶笋者”,即今日我们所说的茶尖。烹煮之时,将茶饼用竹夹夹住,置于火上炙烤,烤时 对火的大小,所用木炭以及炙烤的程度都大有讲究。把茶炙到一定程度之后,将其放入干净的纸袋中封好,以免炙好的茶团的香气跑掉。待到茶饼冷却下来,取出,在碾上仔细地碾碎成粉末状待用。

△煎茶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Part.03 宋代“点茶法”

古人说: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茶事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宋人饮茶承袭隋唐、五代风范,宫廷崇尚茶宴,民间斗茶盛行,而饮茶方式以“点茶法”为主,在南 宋时期则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瀹饮法”。宋代无论尊卑对茶都非常青睐,这一时期,在宫廷及上流社会流行“茶宴”,这已与魏晋时的崇尚清廉的以茶宴客的形式大相径庭,茶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清廉的象征,而是一处奢华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我们知道,宋代贡茶的制作之精良、价值之昂贵在历 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种以华贵为本的饮茶思想 的指导下,宋代的饮茶奢侈浮华之风大盛,雕琢矫造 之气日甚。宋代饮茶注重茶之品质远胜于对饮茶意境的重 视,“斗茶”之风在民间盛行。“斗茶”原本始于茶农 对茶成色的检验,到宋代,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风尚了,上到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凡饮茶者几乎无 人不参与其间,几乎成了一种“国技”。

Part.04 宋以后的茶

元代,是主流制茶,饮茶方法更迭的过渡时期,此时蒸青绿茶工艺已基本定型,斗茶风俗也已深入民间。虽然没有一本论茶的专著,不过元人诗文中涉及饮茶的还不少。咏饼茶者有之,咏散茶者亦有之。

△元·赵孟頫名作《斗茶图》

明清时期,从茶的加工方法到品饮方法。都焕然一新。斗茶之风消失了。研、拍、焙而成的饼茶,也被揉、炒,焙而成的散条形茶所取代。与唐宋将茶研成粉末再喝的形式不同,明代人饮茶与现代基本相同,不碾碎茶叶。而是直接冲泡饮用。

来源:茶频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