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置备茶叶、茶具和冰

泡茶,看似简单,但却大有学问。在泡茶的过程中,茶叶、茶具以及水,每一样都至关重要,都需要精心置备。与其说泡茶的过程是茶叶与水的简单组合,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一种享受。只有下一番工夫,用心去完成,才能收获一味好茶。

选茶:寻得一味好茶

目前市场上的茶叶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在没有冲泡的情况下,如何选购一味好茶呢?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来评判优劣。

审评茶叶外形的五要素

茶叶的审评一般分为干评和湿评两种。干评即审评茶叶的外形,具体来说,包括茶叶的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五个方面,有时还需嗅干香;湿评即审评茶叶的内质,包括茶叶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湿评需要冲泡品尝后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将其放在后面来讲,这里重点对干评的内容进行介绍。

审评茶叶外形的五要素

茶叶的审评一般分为干评和湿评两种。干评即审评茶叶的外形,具体来说,包括茶叶的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五个方面,有时还需嗅干香;湿评即审评茶叶的内质,包括茶叶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湿评需要冲泡品尝后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将其放在后面来讲,这里重点对干评的内容进行介绍。

*嫩度

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嫩度高的茶叶品质较高。

判断的方法有两点:

一是看茶叶茸毛的多少,茸毛多的嫩度就高,反之则低。但需要注意的是,芽叶嫩度以茸毛的多少作为判断依据的,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带有茸毛的茶叶,而有些茶叶体表无茸毛,例如,极好的狮峰龙井就不能以此标准来判断。

二是看茶叶有无锋苗。"锋苗"指细嫩的芽叶紧卷而形成的有一定锐度的尖峰。一般来说,嫩度高的茶条索紧结,芽头完整、明显,所以有锐利的锋苗;而嫩度低的茶,即使其制工再好,条索再完整,成茶也不锐且无锋,品质自然也就不高。

*条索

条索是指茶的外形呈条状,像搓紧的绳索一样紧结。但各类干茶揉紧后的条索多有不同,如炒青茶、烘青茶和青茶的条索多呈条状,其中炒青茶和烘青茶的条索紧直有锋苗,如果松扁、曲碎的话,即表明品质差,不过烘青茶也允许其条索略带扁状;而青茶则要求条索紧卷结实且略带弯曲。另外,也有一些茶不成条索,如龙井、旗枪、大方和珠茶。其中龙井、旗枪和大方的外形呈扁条状,以外形扁平、光滑、挺直和匀齐为佳,如果外形粗糙、短钝且带浑条,则表明品质较差。珠茶呈颗粒状,外形以圆结为好,若呈条索,表明品质较差。

*色泽

色度和光泽度是审评干茶色泽的两个重要因素。茶叶的颜色及其深浅程度即为色度;外界光线照射到茶叶上后,一部分被吸收了,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从而使茶叶呈现出不同的亮暗度,即为茶叶的光泽度。

不同种类的茶叶,对色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色泽乌黑油润是上等红毛茶的重要特征,若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则品质一般,而呈棕红色则表明品质较差;上等绿毛茶色泽翠绿,若绿中带黄或黄绿不匀则表明品质一般,而枯黄、花杂则是品质较差的表现;颜色青褐且有宝石般的光泽是上等青茶的重要特征,色黄绿或枯茶暗、花杂都是品质较差的表现;如果黑茶看上去如墨般黝黑且有光泽,则表明其品质较高,而黄绿色或铁板色则是品质差的表现。另外,不同产地的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也不同,如高山茶色中带黄,光泽较好,给人以鲜活感;低山茶或平地茶颜色深绿,光泽较差。

*整碎

整碎是就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而言的,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审评茶叶的整碎,比较标准的做法是将茶叶放在盘中,旋转盘子,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状况形成有次序的分层。通常来说,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下层。在三层中,以中层茶为佳。

上层茶:粗老叶子多,滋味较

淡,汤色过浅。

中层茶:茶叶均匀,滋味可口,

汤色适中。

下层茶: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净度

净度即毛茶的干净程度,亦即毛茶中是否含有夹杂物,及夹杂物的多少。如果茶叶中不含有夹杂物,则表明其净度高,反之即为净度低。净度茶

直接影响着茶叶品质的高低。通常净度高的茶品质较高,净度低的茶品质较低。

茶叶中的夹杂物主要分为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两大类。

茶类夹杂物:如梗、子、末、朴和片等。没有严格的采摘制度、采摘中没有一定的质量要求、老嫩不分而大小一把捋等,都是造成茶类夹杂物较多的主要原因。

非茶类夹杂物:如杂草、树叶、泥沙、石灰、竹丝、竹片和棕毛等杂物,一般是在茶叶的采摘、制作、存储和运送过程中,因存放地点或制茶机具不干净而混入其中的。

选购茶叶的四个步骤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来鉴别,在选购茶叶时,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辨别。

*摸

即判别茶叶的干燥程度。一般来说,干燥度高的茶叶,比较容易储存,同时香气也较高。判别的方法是:随意挑选一片干茶,放于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力揉捻。若随即成粉末状,则干燥度高;若为小碎粒,则干燥度低,或者茶叶已受潮。

*看

即看干茶的外观形状,看它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同

轻松学泡茶时,看茶的色泽、质地、匀齐度、紧结度、显毫状况等。冲泡后,通过观察茶汤色泽的鲜亮度与透析度也可辨别茶的品质。

*嗅

即闻干茶叶的香气,从而辨别干茶的香型,判断其是否有陈味、霉味和烟、焦、酸、馊等劣变气味,以及夹杂在其中的各种不良气味。

目前在茶叶市场上,有个别不法商贩会在劣质茶叶中添加香精以增加茶叶的香味,使之冲泡后的香气高而冲,以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区别这类茶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手搅拌茶叶,看手掌上是否附有不良粉剂;二是冲泡茶叶时仔细观察,有添加剂的茶汤呈浓浊状,叶底上有附着物。*尝

即品尝茶叶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和香气。一般而言,冲泡后应先嗅香,看汤色,再尝滋味,后评叶底,如此一来,自然能够鉴别出茶叶的优劣。

择具:好茶配好器

选取了品质较高的茶叶之后,下一步当然是备置各式茶具了。

材质不同的各类茶具

选择一种茶具,品味一种生活。饮茶自然离不开茶具。一般提到茶具,人们自然想到的是泡茶所用的壶、碗、杯、盘、托等物件。事实上,茶具在古代泛指制茶、品茗的所有器具。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也正是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重要表现。随着饮茶之风越来越普及,茶具被简化为泡茶过程中所备的器具。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茶具大致分为紫砂茶具、瓷器茶具、搪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气韵温雅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是陶器茶具的一种,北宋初期兴起于浙江宜兴,明正德年间开始风行,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紫砂茶具最初是用宜兴盛产的一种紫砂泥抟制焙烧而成的,因为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所以经久耐用。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即"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紫砂茶具造型简洁,气韵温雅,富含古朴之美。中国文人与历代紫砂器制作高手合作,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于壶盏杯盘当中,使紫砂茶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大瑰宝。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茶道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

*细腻敦厚的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是用瓷土烧制成的茶具,因其具有较好的耐冷热激变的性能和较高的抗冲击强度,且传热缓慢,保温适中,与茶不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坚固耐用,不易被腐蚀、损坏。同时,瓷器茶具造型丰富,款式多样,既有古典韵味,又极富现代气息,故而能够适合大多数人的品位。瓷器茶具的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青瓷茶具、白瓷茶具、彩瓷茶具、黑瓷茶具等。

青瓷茶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有的精炼挺秀;有的端庄淡雅,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

白瓷茶具:属于陶瓷新品,兼有陶和瓷的特点,多洁白无瑕、华丽精致。其色彩和谐悦目,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及化妆土装饰等,使其显得光彩照人、异常精美。

彩瓷茶具:釉色润厚、绚丽多彩,颜色极为丰富,观之赏心悦目。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主要产于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其花纹蓝白相映成趣,色彩淡雅,清幽可人,有华而不艳之美感。加之其彩料上多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独特魅力。

黑瓷茶具:宋代开始兴起,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当时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黑瓷茶具由此而闻名。宋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今福建)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因而为众多斗茶行家所珍爱。

*质地轻巧的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是以铁作为原材料,在内外层涂上搪釉之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搪瓷茶具因质地坚固、耐用、图案清晰、重量较轻且不易腐蚀而闻名。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具;饰有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然而搪瓷茶具因传热迅速,很容易烫到手,且置于茶几上时,会将桌面烫坏,所以使用的时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宜用来招待宾客。

工艺独特的漆器茶具

漆器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它是把天然漆树的液汁进行炼制,再掺进所需色料精制而成的。漆器茶具轻巧美观、色泽光亮,具有耐温、耐酸的特点。其中较有名的有福州脱胎漆茶具、江西鄱阳的脱胎漆茶具、北京的雕漆茶具等,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福建生产的脱胎漆器茶受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因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茶"嵌白银"等品种,除了具有较高的实的时用价值外,它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招待价值,为收藏家们所青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