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小技巧,只看外观就能判断白茶好不好,能帮你避开90%劣质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深秋已至,寒气渐浓。

办公室的茶台、家里的书桌,总少不了一壶白茶的身影。

或煮一壶老寿眉,享其醇厚药香。

或冲泡白牡丹,品其清甜花香,暖身又润心。

这些场景,成了秋冬最治愈的仪式感。

但最近后台收到不少茶友吐槽。

网购白茶全看主图,那些白毫满披、颜值爆表的茶。

到手冲泡后却滋味寡淡、香气飘忽,甚至有杂味。

还有茶友分享踩坑经历。

花了近千元买的“头采白毫银针”,泡了三泡就没味了。

后来才知道是用低海拔夏茶熏白处理的“整容茶”,连干香都带着刺鼻的人工味。

这样的“颜值陷阱”,不仅让茶友们花了冤枉钱,更辜负了秋冬品茗的好心情。

不由得想起茶界老前辈常说的一句话。

“茶之美,在形更在神。形是皮囊,神是风骨,唯有形神兼备,方为好茶。”

白茶的“神”,藏在原料的地道、工艺的纯粹、仓储的妥当里,绝非单一外观能定义。

但这并非说外观无用。

恰恰相反,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外观是老茶客筛选劣茶的“第一关”。

只是我们要跳出“唯颜值论”的误区,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才能在万千白茶中,挑到真正适合饮用的珍品。

《2》

很多茶友选白茶,都容易陷入“以貌取茶”的误区。

认为白毫越密、颜色越白、芽头越嫩,茶的品质就越好。

但从业十几年的老茶农却透露。

“现在市场上的‘高颜值’白茶,不少是‘人工雕琢’的产物。”

有些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审美,会用高温快速烘干让白茶色泽更鲜亮。

甚至用工业手段增白、熏香,让劣茶披上“好皮囊”。

还有些商家将低等级的寿眉芽头挑出,冒充白牡丹售卖。

单看外观难分真假,冲泡后便原形毕露。

真正的好白茶,品质根基从不在表面。

而在“三分原料、七分工艺、十分仓储”的层层打磨中。

当然,好白茶绝不会丑得离谱。

就像品性端正的人自带温润气场,优质白茶的外观必然透着自然、规整、鲜活的质感。

这便是外观挑茶的意义,它不能直接证明茶的优秀。

却能快速排除那些明显工艺粗糙、原料劣质、仓储不当的劣茶。

为我们节省大量试错成本。

《3》

那么要怎么挑茶呢?

在长期的品茶、鉴茶实践中,老茶客总结出一套“外观四步法”。

既能避开“颜值陷阱”,又能精准锁定优质白茶,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第一步,看干茶形态。

白毫银针只取春季萌发的肥壮单芽,绝无镰刀形等畸形形态。

上好的头采银针,还带着保护芽头的小叶壳,形成“一旗一枪”的经典形态。

芽头挺直如针,小叶壳如同旗帜,芽头底色嫩绿。

外层银毫根根纤细、毛茸茸地支棱起来,分布均匀,拿在手中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质感。

若芽头瘦小弯曲、白毫稀疏杂乱,甚至混有碎叶、茶梗。

便是品质不佳,甚至可能是其他茶冒充的。

白牡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等级划分细致。

好的白牡丹芽头饱满肥壮,毫心银白透亮。

叶片细窄柔嫩,边缘略呈波浪状,茶梗短而嫩白,轻轻一折便断。

若白牡丹叶片阔大粗老、芽叶分离、茶梗粗硬坚韧。

或是芽头稀少、叶片占比过大,大概率是原料劣质,滋味会偏苦涩、寡淡。

寿眉虽看似“粗枝大叶”,实则暗藏玄机。

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

春寿眉叶片相对偏宽,但叶色层次丰富,能分出草绿、深绿等深浅差异。

秋寿眉外形相对粗犷,观赏性稍弱,但不能因此判定其档次不高。

若寿眉碎叶多、茶梗干枯易断、芽头稀少。

甚至夹杂着大量老叶、茶枝,冲泡后必然滋味寡淡、杂味重。

《4》

第二步,观色泽。

优质白茶的色泽是自然天成的,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感。

那些看似“完美”的色泽,往往是人工干预的结果。

白毫银针的色泽是银白的,如同初雪覆着一层薄霜。

新茶芽头底色嫩绿,与银毫相映成趣。

若银针色泽过于雪白、均匀无杂色,甚至带着刺眼的光泽,大概率是经过人工增白处理。

白牡丹的色泽层次分明,芽头银白、叶片灰绿。

部分叶片边缘会带有淡淡的红晕,整体透着自然的润泽感。

陈化后的白牡丹,色泽会逐渐转化,依旧温润有光,不会显得干枯暗沉。

若白牡丹叶片发黄发暗、色泽杂乱无章,或是芽白叶绿过于突兀,缺乏过渡感。

就可能是萎凋不当或染色所致,这类茶冲泡后香气不纯、滋味发涩。

寿眉的色泽更为丰富。

新寿眉呈灰绿、黄褐色相间,叶片与茶梗的色泽自然过渡,无明显色差。

老寿眉经过岁月陈化,会变得温润暗沉。

新白茶若出现暗、黑、红、褐等颜色,多为工艺不佳。

若寿眉色泽发黑、带有霉点,或是叶片大面积泛红、发暗。

不是受潮变质就是夏茶冒充,甚至可能是经渥堆发酵、猛火烤制的做旧茶。

不仅口感差,还可能危害健康,坚决不能买。

《5》

第三步,查洁净。

洁净度是白茶工艺与品控的直接体现,也是区分好茶与劣茶的重要细节。

优质白茶的生产过程,从采摘、分拣到加工、包装,都有着严格的标准。

干茶中不应有木棍、杂草、茶果、虫体等杂质,也无过多老叶、粗梗。

需特别说明的是,干度达标的白茶因质地酥脆。

无论是散茶还是饼茶,在加工、运输或撬取过程中。

难免产生少量碎叶,这并非品质问题。

但如果碎末过多,或夹杂明显异物,则需警惕。

真正的好茶,即便到了寿眉这样的“亲民款”,也能做到洁净无杂。

拿取干茶时,可将少量茶叶倒入茶荷中,借助光线仔细观察。

优质白茶干茶条索清晰、干净整洁,无明显杂质,碎末占比极低。

若能看到明显的异物、老叶、粗梗,或是碎末堆积,直接pass即可。

《6》

第四步,闻香气 摸触感。

干茶的香气与触感,是判断白茶含水率和品质的“试金石”。

这一步老茶客称之为“上手验真”,比单纯看外观更靠谱。

先闻香气,优质白茶的香气纯正自然,无任何异味。

白毫银针带着清新纯净的毫香,夹杂着淡淡的蜜韵。

白牡丹花香馥郁、层次丰富,可能是兰花香、桂花香、栀子花香等,香气清新不刺鼻。

新寿眉有着清甜的花果香,老寿眉则带着陈香、药香、枣香等。

静止闻香时,可直接凑近干茶感受其清幽干燥的气息。

再摸触感,干燥度达标的优质白茶,干茶干脆易捻碎。

用手指轻轻一捻,便能化为细粉。

且不粘手、不发潮、不结块。

若干茶发软、粘手,捻之不易碎,甚至能感受到潮湿的触感。

说明含水率过高,不仅口感差,还难以长期存放,容易霉变。

这样的茶,入手就没有必要了。

《7》

掌握这四步外观挑茶法,避开“唯颜值论”的误区。

在秋冬的茶桌前,无论是焖泡一壶老寿眉,看茶汤琥珀色流转,闻药香、枣香弥漫。

还是冲泡一杯白牡丹,观芽叶舒展如仙子,品清甜花香在舌尖萦绕。

都能感受到白茶的本真滋味。

正如人生在世,外在的光鲜终会褪去,内在的品质才是长久之道。

愿你在选茶品茶的过程中,既能欣赏白茶的天然之美,也能读懂其岁月沉淀的醇厚。

在一杯暖茶中,度过惬意安然的秋冬时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