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百科全书,带你领略各种冷门茶、罕见茶魅力

序1

多杰2017年出版《茶经新解》,在浙江图书馆举行新书发布会。邀我参加,惜因时间冲突,未能到会。2019年春《茶经新读》出版,我参加了仍在浙江图书馆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今新书《中国名茶谱》即将付梓,多杰嘱我为新书作序,虽自感心力文采不足,然却之不恭。更在我读了本书正文之后,觉得该书在记述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愿意说点看法,与读者朋友交流。

名茶,“产于天者成于人”。首先在于名山名水,即各种名茶生长的独特生态和环境。所谓“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加之人力精工采制,形成其优异的内在品质。

唐以前,茶“惟贵蜀中所产”。唐代贡茶兴,裴汶《茶述》云:“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义兴、碧涧、滬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唐代名茶几乎都“出身”于贡茶。常鲁公出使西蕃,在烹茶帐中所见“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均是贡茶。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成为经济枢纽地带。茶叶产销重心则是东移,江、浙、闽东南茶区的地位超过了巴蜀茶区。宋代名茶以建安为贵,“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周绛《补茶经》)。应当注意的是,茶叶散茶还在宋代崛起,时称“草茶”。会稽山日铸茶和黄庭坚老家双井茶最著名。杭州西湖所产白云、宝云、香林、垂云及径山所产诸茶,都已经采制成“露芽”或“苍鹰爪”,并以小口“碧缶”装盛。

明代是茶叶采制加工大变革的时代。朝廷“罢造龙图,惟采茶芽以进”,宋时不入品号的“草茶”登上大雅之堂。明清时名茶追求本色、真香、元味、返璞归真,以自然天成为佳。色贵绿,香贵清,味贵涩而甘。著名的有虎丘、天池、龙井、岕茶、松萝、六安等。

名茶是流淌的,不断演变发展着的。今天所传承下来的历史传统名茶,极大多数源于明清。如顾渚紫笋、婺州举岩、鸦山瑞草魁等唐宋名茶,也非唐宋制法,而是当代芽叶散茶的工艺。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茶区创制了大批新名茶。多杰《中国名茶谱》所记述的,正是当下广泛流传、品饮众多的名茶,记录的是新时代的名茶。多杰还延伸了“名茶”的概念,把那些身价并不高贵,却有鲜明个性,受到饮者喜爱,如高碎、六安香片也录入谱内,因为它们有很高的名声,所谓山不在高,有名则灵。

名茶,不止是茶,它承载着多样的伴生文化。每一款名茶,都有一个属于它的地域或跨地域的文化生活空间。今天喝茶品茗,越来越多的不仅仅是为了解渴。这项活动逐渐上升为寻求愉悦,交流共享,为诗意地审美,甚或“品”出点哲学的味道来。多杰在书中记述了许多名茶的生活空间和文化故事。如记茉莉花茶,他不讲茶坯、鲜花和窨制工艺,却是从北京的水,北京的三样儿美食,讲出了茉莉花茶为何在北京城中有如此特殊的地位。这些正是这本书的可读之处。再,多杰记述的语言口语化,十分流畅,京味儿十足,读他的文章如相对晤谈。

中国名茶是一本大书,一个永远研究不尽的茶学课题,一个永远写不完的文化题材。

期待多杰再写出续集。

原《茶博览》主编,宋代点茶技艺非遗传承人

阮浩耕

2019年6月28日于杭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